现在看来,李承乾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冒险谋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魏王李泰图谋不轨有意夺权,搞得因身患足疾而变得敏感脆弱的李承乾着实有些急了。
李承乾八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这是古代立嫡立长的惯例,并不太稀奇,稀奇的是他霸气的名字。
李承乾,光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李世民是希望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这个用意就很明显了,相当于明确表示他就是将来的皇帝继承人,这样,谁都知道,李承乾是铁板上钉钉的未来的皇帝了。
可是,世间的事情,总是不会尽如人意,甚至往往走向理想的反面去。
这李承乾虽然打小就身居太子高位,李世民也一直在用心培养他成为皇位接班人,看起来一起都那么有顺有序,理所当然。可是,这个李承乾,实际上并不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
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是魏王李泰。
史书记载,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或者说最宠溺的儿子,是魏王李泰。李世民对于李泰的宠爱,可不是一般的宠爱,按照历史记载来说,这种宠溺,是“宠冠诸王”,也就是说,这种宠溺很明显超出了所有的子嗣皇儿。
《旧唐书.岑文本传》:是时,魏王泰宠冠诸王。
在这种偏心的宠溺之下,魏王李泰逐渐开始有别的想法了,说白了,他开始觊觎太子之位了。在李泰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父皇明明最宠爱我,凭什么你李承乾当太子?凭什么你一个残疾人,走路都费劲,还能当太子?
呵呵,妒忌,这个世间几乎无人能够巧妙规避的恶魔,就这样,在李泰身上深深地扎根了,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皇家内乱。
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歌德《浮士德》
骄傲、嫉妒,贪婪是三个火星,它们使人心爆炸。———但丁
这李承乾,在得知魏王李泰有夺嫡之念后,就开始日益狂悖骄躁,不敬师长。实际上,李承乾之所以开始有些焦躁不安,还有另一个身体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他患了一种严重的足疾。
《旧唐书》:“承乾先患足,行甚艰难。”
这里说李承乾患了足疾,但并未说清楚具体情况,只说“行甚艰难”,这种记载可能有皇家隐晦的地方,不过从“艰难”二字可以看出,这李承乾的足疾,是相当严重的。
堂堂太子殿下,将来的皇帝,居然行走不便,这当然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也成为自己自信方面的一大阴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承乾开始变得敏感,把魏王李泰的图谋不轨一点点地放大到无限,最终爆发了兄弟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试图暗杀李泰,不意竟迅速失败。失败后,这李承乾跟疯了一样,居然谋划逼宫,这直接搞得李世民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下令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谋反的事情之所以暴露,据说与齐王李祐的谋反有关。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三月,齐王李祐丧心病狂,以草蛇吞象的气势,向李世民的皇位发起了挑战,自己设立了独立的小朝廷。这种谋反,不经过大脑,很快就被平息了。这样,据说在审查李祐等人时,有人揭发了太子李承乾谋反的事情,直接导致李承乾被废,不久就命丧黄泉。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李承乾其实一直都做的还不错,除了李世民相当照顾之外,他自己也相当争气,很多政务都能够处理的有理有据,按说,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外,是不会轻易被废的。
李承乾被废的根源,问题可能就出在“足疾”上。
我们知道,皇家是相当重视形象建设的,有一个外国电影《国王的演讲》,说的就是一个说话口吃的国王,如何避免尴尬的发言,并保持皇室尊严的故事。
这古代封建王朝,虽然媒体不够发达,但是形象建设还是相当重要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仅李承乾自己心有自卑,不自信,就是他的那些兄弟们,自然也都不服气,就这么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够担当得起统治国家的大任。
这样,也就是说,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受到了内外夹击。这就造成了李承乾心理上的某种变态,并最终直接导致他铤而走险。
我们回过头来,想想看,李世民在看到李承乾身患足疾,走路不便的时候,会不会也想过要废掉他呢?
关于这一点,历史记载有相关的信息,据说有大臣进谏的时候,侧面问过李世民这个问题,李世民的回答是:不会废。
当然,如果这个记载属实,我们也很难判断这是不是李世民的心里话,至于李世民内心到底怎么想,我们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