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国家与国家间的战争与冲突,孟子认为合适的时机(天时)不如地理位置的便捷(地利),地理位置的便利不如上下齐心(人和)。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中,即使是弱者也有可能在关键的战役中拿下关键一手,即使是再强大的政权也有可能在会战中功亏一篑。因此理性的统治者往往对于战争非常慎重。
东晋虽然衣冠南渡偏安江南,却为南方守住了百年基业,一直到隋朝天下一统,继承其基业的南朝才宣告覆灭。而在北方强大的不可一世的北魏却终其一朝未敢南下,最后在内乱中宣告覆灭,不免令人唏嘘不已。这种攻守之势相异,国运迥然的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北魏政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难以实现真正的集权
1、北魏长年征战,内耗严重
在彼时北方最为强大的政权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强大的前秦因为指挥不当被东晋抓住了战机,一举击溃。就连君主苻坚也在战败后不久去世。作为政务治理强人的苻坚一去世,之前被他用铁腕政策统领起来的前秦霎时间分崩离析。各地的文臣武将割据一方。这样前秦在战败后本就衰颓的国力更加虚弱。
这时在北方的鲜卑族中有拓跋珪所统领的拓跋部一部在乱世中发现了机遇,自立为王,先使用国号“代”。后改为“魏”,《资治通鉴》当中记载:“昔商人不常厥居,故两称殷、商,代虽旧邦,其命维新,登国之初,已更曰魏。”又因为其国家在中国北方,为了和其他时代的“魏”政权区分开来,因此在史学研究中往往将之称为北魏。
此时的中国北方已经因为强大的前秦消失打作一团,北魏无论是想置身事外或者隔岸观火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新生政权自出现伊始就不得不投入到漫长的征伐之中。在经过长达十三年的征战消灭了北燕后凉等诸多强大的割据政权,正式统一了中国北方。
但是这种漫长的战争对于北魏自身的政务治理格局也留下了极深的隐患。首先是常年征战的北魏内部极度重武轻文。一些主要作战方向上的亲王和将军手握重兵,不可一世。这些人虽然名义上听朝廷的节制,但实际上完全无法指挥。
如果当朝皇帝是一名政务治理军事强人尚且可以压制他们,但一旦皇帝自身平庸或者低幼,那么这些人就会成为政权的巨大威胁;其次北魏在北方常年征战,对于北方的经济和人口破坏极为严重,没有充足的劳力也没有运转正常的经济,这使得北魏政权百姓生活相当困苦,民变频发。最后是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内部冲突的处理也非常麻烦。这些都为北魏后来无力南下埋下了伏笔。
2、改革过于激烈触及核心利益
北魏在建国之后深切的感受到了原有的部落首领制度已经无法治理愈发庞大的国家。这种政务治理制度与现实情况的严重脱节在国家几十年的发展中被逐渐放大。北魏的高层管理者不得不承认,如果选择继续四处征讨而不修内政的话,很快国家就会因为无法有效管理而重新四分五裂。
因此北魏放缓了对外作战的进程,转而将重心放到国内的恢复重建以及政务治理制度的改革上来。为了方便管理中原地区的领土,原有的平城作为国都已经不堪大用。因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了激烈的朝野斗争后,将国都迁往了洛阳。《魏书》当中记载称:“(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颗于马 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之后北魏孝文帝开始对北魏进行全方位的汉化改革,从文化到政务治理,全方位向汉家王朝学习,史称“孝文帝改革”。这一系列改革使得北魏政权在短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奴隶主政权转化为了在当时具有先进性的中央集权帝国。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北魏中央政权触动了一部分勋贵们的利益,使得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支持朝廷。同时边境地区因为长期交战,所以改革也进行的不彻底,因此这些人坐拥强大且不受中央朝廷节制的军力,对于国家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之后北魏边境六镇接连起兵反对中央朝廷,大奸臣尔朱荣借此机会发动宫廷政变控制了整个朝廷。但是此时国家社稷已经完全崩坏,尔朱荣只是一个阴谋家和小人,根本无法整合如此庞大的帝国,因此在此之后北魏最终分裂为两个政权,分别被成为东魏和西魏。曾经强大的北魏政权走向了覆灭。自然也无力发动南征。
北魏军事上并不适合对付南方的敌人
1、北魏军队构成不适合在南方作战
北魏政权在北方的残酷搏杀中,其军队的步兵部分由数量适中的重装步兵以及大量仆从炮灰轻步兵组成,重装步兵的来源一般是自耕农,而轻步兵则是奴隶或者佃户。而作为军队尖刀的骑兵部队则是由国家的中小贵族自备武装,组成强大的重装铁骑,再辅助于这些贵族仆人、家臣组成的轻装弓骑兵负责包抄和袭扰。除却作为炮灰的轻步兵外,这支军队堪称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十分强大。
但是陆上力量如此的强大,代价就是水军力量几乎等于零。因为长期在北方作战,使得北魏基本不怎么重视水军的发展,毕竟保持一直拥有相当战斗力的水军所要花费的资源不亚于一支同等规模的骑兵部队。因此北魏空有强大的陆军,但是如果无法突破长江天堑的话,这些强大的将兵只会在渡江的过程中被人截杀,最后全部沉到水底喂鱼。
而且就算成功渡过长江,因为南方水网密布,大骑兵集团无法进行突击与穿插,基本发挥不了作用,只能白白浪费给养或者沦为步兵。在钟离之战中,北魏军队虽然侥幸渡江,但是就是被限制在岸上,最后“缘淮百馀里,尸相枕藉,生擒五万人,收其资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胜计。”(《南史》)
2、北魏军队和朝廷存在严重的不信任,无法团结
北魏孝文帝为了使国家加速向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发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提拔了一批有能力的汉族士子和豪强。这些人的出现分化了一部分属于以前鲜卑勋贵们的权力,这些人认为自己与拓跋家一起起兵,建国后权力却被分化,心理都十分不满。因此处处针对汉人官僚。而且这些人建国过程中功勋卓著,朝廷也不敢过于压制他们。
其次随着国家国土的扩张,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进入北魏军队。但是这些人与军中原来的鲜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兵语言不通,观念迥异,地位又相对较低,很受军士鄙夷,自然没有什么斗志。而大量鲜卑人在战争中损耗,生还下来的又有一部分成为了军官,一线很多士兵都是汉族,这样的军队又能有什么战斗力呢?据《魏书》记载称:“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朝廷内部鲜卑派与改革派互相碾轧使得命令不行,官员不思为国分忧,反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大量的行政资源被浪费。曾经强大的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毫无斗志,得过且过。这样的国家,即使皇帝胸怀壮志,也不敢挥师南下吧。
3、边境军阀势力强大,国家无法控制军队
随着北魏疆土的不断扩大,面对漫长的国境线,北魏朝廷派遣六名大将前往镇守,史称“六镇台”,并派遣精兵强将加以辅助,每年划拨大量军费以供使用。但渐渐的,这些军队远离中央控制,不再是国家戍守边疆的精兵强将,而是成了骄兵悍将,不但不听指令,还经常挑衅朝廷。他们手中以十万计的兵士无法为国家所用,甚至国家还需要另外的军队去看住他们,时刻警惕他们犯上作乱。
之后随着政务治理强人孝文帝去世,这些军队越来不听节制,最后导致了六镇之乱的爆发。但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朝廷命令尔朱荣率领忠于朝廷的军队平叛,尔朱荣表面听令,行动上也积极打击叛军,连战连捷,深受朝廷器重。
但是背地里尔朱荣却在与麾下将帅勾结,愿意追随自己的,就安排为心腹,平日养尊处优,麾下将士也会享受更好的补给与待遇。那些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的将帅,他便安排他们和他们的部属从事先登破阵,殿后鏖杀之类的任务,削弱乃至消灭他们的力量。
不久六镇之乱被顺利平定,尔朱荣风头无二大权在握。之后尔朱荣利用自己的党羽在驻地遥控朝政,待时机成熟便一举入京,使得北魏陷入又一次大乱。《魏书》当中记载称:“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 对于尔朱荣的评价,《魏书》中称:“终乃灵后、少帝,沉流不反;河阴之下,衣冠涂地。此其所以得罪人神,而终于夷戮也”。
无论是六镇兵团还是尔朱荣,都是北魏朝廷曾给予厚望的强大兵团,但是他们先后造反,代表着北魏朝廷已经无法控制他的武力。在这种大背景下自保尚且有虞,南下进攻就更无从谈起了。
总结:
北魏王朝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当中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朝代之一,北魏前期以所向披靡之势一统北方,灭亡后燕、北凉等政权。多次打败南方北伐军队,使得南方政权多年不敢北望。
然而北魏的局势却在后期迅速恶化,不仅仅其国内民族矛盾突出,鲜卑贵族争权夺利,更为严重的是北魏王朝隐藏着分裂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外战争自然难以取胜。
参考文献1、《魏书》2、《资治通鉴》3、《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