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空余响,满堂学子梦难圆。
你是否发现,那些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大学课堂,如今却成了学生刷手机、老师念PPT的“水课现场”?一位211高校副教授的肺腑之言,揭开了这场教育困局的冰山一角……
科研至上:当“发论文”成了教师的生死线
“在高校,教师的所有利益——职称、头衔、奖项,几乎都只和科研成果挂钩。”这句话道出了无数教师的无奈。课时费每节25元,连一杯奶茶都买不起;而一篇核心论文却能换来职称晋升和科研经费。
“当科研成为指挥棒,教学便成了背景板。”
在“非升即走”的残酷制度下,青年教师若花心思打磨课堂,无异于自断前程。学校排名靠论文数量,经费拨款看项目级别,谁还敢把教学当主业?一位教师坦言:“讲得再精彩,不如发篇SCI实在。”
学生躺平:功利心态下的“师生互水”怪圈
如今的课堂,老师讲得深,学生嫌“超纲”;作业要求严,评教分数低。学生忙着刷绩点、凑学分,对知识本身早已失去敬畏。
“教育不是流水线,育人不能标准化。”
教师想讲前沿理论,学生只求考前划重点;教师布置深度阅读,学生抱怨“没时间”。更讽刺的是,那些上课放水、打分宽松的“好好老师”,反而成了评教榜上的“人气王”。这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默契,让教育彻底沦为一场功利游戏。
形式主义:填表、考核与官僚主义的“三重绞杀”
“各种检查把老师当贼防、当下属管。”课程大纲贪多求全,教师疲于填表应付考核,学生困在琐碎作业里疲于奔命。
“形式主义不除,教育灵魂难安。”
明明是传道授业,却要花费大量时间证明“我在教书”;明明该潜心备课,却被逼参加“创新汇报”“思政案例大赛”。当行政命令取代教学规律,当表格数量等同工作质量,还有多少教师愿意为课堂燃烧热情?
教育的未来,需要一场全员觉醒
“教学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责任不该仅由教师承担。”
学校需打破“唯论文”评价体系,让三尺讲台重新获得尊重;学生要唤醒求知初心,拒绝做绩点的奴隶;社会更应给予教育者宽容与支持,而非用排名制造焦虑。
“课堂可以‘水’一时,但教育‘水’不起一代人。”
正如《论语》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场师生共赴的觉醒之旅。若你我仍麻木于现状,今日“水”掉的课堂,终将成为明天社会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