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乌鲁木齐晚报刊发鉴湖观察《检验改革“味道”“成色”不妨“三看”》叙述了3月12日,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两场重要会议,均聚焦于深化改革和工业强市建设,强调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尽管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但部分人仍存在“改革疲劳症”,尤其在深层次改革时表现出畏难情绪,导致改革成效不足。乌鲁木齐作为新疆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正处于关键发展期,改革的“味道”和“成色”对其未来至关重要。评判改革成效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明确问题,找准改革方向;二是采取系统性措施,构建“改革链”,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三是评估改革效果,确保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形式主义。最终,改革的成功与否应由群众和市场来检验,形成从问题识别到效果检验的完整闭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全文内容如下:
3月12日,乌鲁木齐先后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和工业强市建设推进会。两场不同主题的会议,都涉及到了一个共同话题——确保“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通过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对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的意义和作用的认知,可谓深入人心。但不得不承认,现实中,还有个别一些人或多或少地存在“改革疲劳症”。尤其是涉及深层次领域的改革时,就会出现畏难情绪和懈怠情绪。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就会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我就人、避大就小、避难就易,仅仅停留在隔靴搔痒、点到为止上,这样的改革“味道”自然就不浓,“成色”也不足。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实效是检验改革“味道”和“成色”的关键所在。
作为新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当前,乌鲁木齐正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拐点,改革“味道”浓不浓,改革“成色”足不足,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评判一项改革成功与否、成效几何,不妨“三看”。
一看原来存在什么问题,解决“改什么”的问题。
乌鲁木齐的改革实践始于对深层次矛盾的清醒认知,说到底,就是要把准方向、坚持问题导向。
传统产业占比高,背后也许是产业结构单一的潜在原因;产业链条短,可能反映出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不高的实际;创新浓度低,或许与政务服务力度不够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犹如缠绕的线团,倒逼改革者必须要看清楚、弄明白“根源在哪里”“需要改什么”。既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也要避免陷入“盲人摸象”“为改而改”的误区。要精准锁定问题和矛盾的核心症结,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使首府的改革实践走出“雾里看花”的迷茫。
二看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怎么改”的问题。
找准问题,就要有的放矢。乌鲁木齐的改革绝不能是零敲碎打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构建起环环相扣的“改革链”。
突出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机制,发挥好首府几个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平台的带头作用。突出产业创新,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机制,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与完善管理、科学评价与有效激励等制度,着力破除制约创新的堵点和障碍。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统筹兼顾,又大胆尝试,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
三看取得了什么效果,解决“改得怎么样”的问题。
改革“味道”浓不浓、“成色”足不足,说到底就是看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得多不多、彻底不彻底。尤其是那些群众关心、企业关注、社会关切的深层次的突出问题,是不是还一次次地在原地打转转。
“改得怎么样?”这个效果不仅要有数据分析,要有前后变化的对比,更要有客观的社会评价。如果只是热热闹闹看似干了很多,最后其实什么也没改、什么问题也没解决,那只能说我们的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能为了销号而销号、不能稀里糊涂销号,要完善改革任务销号评估机制,解决好“改得怎么样、如何去衡量、谁来说了算”问题,防止一些改革举措落实“自导自演、自娱自乐、浮在表面”等情况,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改革的“味道”,群众最敏感;改革的“成色”,市场最知道。
从看“改什么”,到看“怎么改”,再到看“改得怎么样”,这“三看”构建起了从问题识别到效果检验的完整闭环,让改革既看得见过程更摸得着结果。当每个改革方案都经得起“问题清单”的叩问,每项改革举措都扛得住“效果标尺”的丈量,这也必将成为乌鲁木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注脚。
上一篇:“生态流量”如何变成“经济增量”
下一篇:存款利率为何“长短倒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