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建立的北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王朝,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杯酒释兵权”,其手腕都出乎常人的想象,而且有宋一代,不准随意诛杀大臣,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来说,也非常难得。
当年赵匡胤定下这个规矩的时候,为了让历代皇帝能够很好地遵守这一规定,他将这一规定写好后放在匣子里,每当新君即位,就有一名不识字的太监,引领新君前往存放这一木匣的房间,由新君默念记诵,代代相传,可谓用心良苦。
除此之外,学者评价宋朝还有一项非常接地气的行为,一旦太子被宣布登基大统,那么京城之中的百姓,只要得到消息又有空闲时间的,都可以涌入太子的官邸中,随意搬取东西,除了房子带不走之外,其余能搬走的都要搬走。
这种行为,人们还给它取了一个专业的名词,也即“扫阁”。南宋文学家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记述:
“先是皇太子即位於内,则市人排旧邸以入,争持所遗,谓之扫阁。故必先为之备。”
那么叶绍翁的这一说法准确吗?毕竟是太子登基,成为一国之君,普通民众怎么能随意进出太子的府邸呢?我们从宋宁宗登基的记载中可以看到类似情况的详细描述。
公元1194年,南宋已经换了好几个皇帝,从开国之君赵构,到孝宗赵昚、光宗赵惇,当时光宗还在位置上,但是引起朝臣的不满,大家商量着换个老板试试,那么又该谁当皇帝呢?
当时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嘉王赵扩,另一个是徐国公赵抦。不过大臣韩侘胄等人联合起来,在争取到宋高宗赵构皇后的支持下,决定立嘉王赵扩为皇帝。
其实当时民间呼声最高的是徐国公赵抦,赵抦也踌躇满志,等到任命正式宣布的这一天,他也被召唤进入皇宫,临行之前,他担心自己一旦登基为皇帝,家里面的好东西不就被老百姓席卷而空了吗?所以早早就做了安排,将家中贵重物品都事先一一藏在了妥善的地方,避免有过大的损失。
而毫无准备的嘉王赵扩,却意外成为了皇帝人选的继承人。这小子一听说让自己当皇帝,吓得绕着柱子走,连呼“做不得,做不得”。后来还是赵构的妻子,也就是当时的太皇太后吴氏喝住了赵扩,才勉强给他穿上了龙袍。
京城百姓原本准备前往赵抦家好好“洗劫”一番,谁知消息传出是赵扩,这下百姓慌忙调转方向,直奔嘉王府,见什么拿什么,嘉王府事先没有准备,这次损失可谓非常惨重。
赵扩虽然当上了皇帝,不过为人懦弱,没有什么主见,这也是大臣们所喜欢看到的局面,皇帝没本事,就容易控制和浑水摸鱼,但是对宋王朝的长久发展却非常不利。
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在《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一书中评价他说:
“光宁时代与南宋历史的转折政治史而论,南宋皇权的一蹶不振和权相的递相专政始于这一时期。”
南宋从宁宗时代进一步没落了。
参考资料: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