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哪吒大火,导演饺子(本名杨宇)也成了网络追逐的对象。据报道,近日,不少网友发帖称,网上出现数十个疑似假冒饺子导演的账号,一些账号粉丝量飙升到数十万。对此,相关平台工作人员表示,经核实众多账号都是仿冒的,已累计查处400余个仿冒饺子(杨宇)的账号。对于昵称、头像涉及仿冒热点人物的行为,视违规程度,平台会予以重置清空账号资料、限制用户修改资料、封禁账号等处置。(中新社)
仿冒热点事件当事人,此类操作素来在社媒平台上层出不穷。这一次,大红大紫的导演饺子,当然也不能幸免。前台可见的饺子高仿号,就有数十个。后台拦截下的,更多达数百个之多。这种批量化、大规模的仿冒行为,似乎隐约表明了,其间存在某种隐秘的投机套利路径,而引得一众人等趋之若鹜。的确,这几乎是无本万利的外卖。诸如注册账号、搬运素材、发布作品等等举动,约等于零成本,但其可能的“获利”却是巨大的,这构成了最直接的诱惑。
从现实结果来看,多数饺子高仿号,都是少有人问津的。这可能是由于平台的限流、屏蔽,后者是源于网友的甄别、识破。但匪夷所思的是,居然还真有几个假冒导演饺子号“干成了”,有些骗得粉丝数十万之多,着实令人惊掉下巴……看似很天真、很低级的“仿冒账号”陷阱,有时也能瞎猫碰到死耗子。这一博傻游戏只要成功的概率不是零,那么就必会激励前赴后继的效仿者。
其实,数百个仿冒饺子的账号,绝大多数都不值一提,真正需要投诸关注的,恰恰是那几个粉丝高达数十万的账号。试问,同样都是假冒号,为什么偏偏这几个账号能够“突防”、吸粉?它们的“成功经验”,恰恰是平台查漏补缺的突破口。我们知道,有些短视频平台是允许昵称重名的,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在特定语境下,这就成了大隐患。其中的逻辑在于,某些人或者说名称是突发爆红的,其并没有纳入平台前置的“名人信息保护机制”,极易被他人卡位占坑。
主流短视频平台上,对于名人姓名、知名商标等,都有较为完善的后台预置词库管理体系,高仿号会被精准拦截,很难得逞、做大。与之相较,应对与“热点事件当事人”相关的真真假假的账号,则棘手得多。为此破题,就要求平台运营方强化前瞻预判,通过及时把“热点当事人账号”进行“类名人账号化”保护,来压缩假号抢跑占位的可能性。这里面,核心要素其实就是“时间差”,平台对于“热门人物”的研判,必须比仿冒者更敏感、更快速。
从整体来说,对于那些没有特定含义和公共价值的“名称”,平台基本都奉行“注册在先”“非排他性注册”的原则。但是,从最近饺子高仿号事件来看,短视频平台理应进一步优化账号管理,对于“新热门人物”关联账号加以提档审核,在流量分配、搜索结果呈现等局部适用“使用优先”“赋义优先”“影响力优先”原则,如此,才可从源头治理仿冒号黑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