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路透社发表了一篇报道文章,以介绍中国和埃及的航天合作为“引子”,配上采访到的大量反华偏见观点,将这一正常合作炒作渲染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所谓“威胁和风险”,在国际舆论场上混淆视听。事实上,该文诸多抹黑丑化中非航天合作的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充斥着偏见。
首先,中非航天合作一直保持了公开透明。以中国和埃及的航天合作为例,该合作可追溯到十年前的中国公开倡议。2014年6月,中国领导人在中阿合作论坛北京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得到了埃及等国的热烈响应。
不仅是埃及,近年来中国的全球航天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涵盖了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卫星研制、月球探索、载人航天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据路透社称,其中中国与非洲国家签署的航天合作协议有23项。各项国际合作均可从多种途径,包括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开出版物(如《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得到相关细节,且合作大量集中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经济和民生领域,根本和所谓的搜集情报扯不上任何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同非洲的航天合作“君子坦荡荡”,所谓的“秘密项目”完全是无稽之谈。
其次,即便路透社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和非洲之所以在航天合作上越走越近、合作越来越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长期忽略、无视非洲自主发展航天工业的迫切需求。尼日利亚分析咨询公司“非洲太空”的创始人表示,一些非洲国家政府已经对美国关于中国的所谓“安全警告”感到厌倦,他们更关心哪个国家能提供资金和太空技术。“这些国家正在意识到,美国并不完全把它们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非洲的航天合作真正做到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非洲培育自主能力。例如2023年底升空的埃及二号卫星,其总装和测试就是在中方援建的埃及航天城进行的,埃及工程师团队与中国专家团队在卫星设计和制造的每个阶段都开展了合作,埃及团队深度参与了卫星设计、研制和测试的全过程。通过这一项目,埃及从“上游”卫星研制,“中游”地面设施建设与运营,到“下游”卫星数据处理、共享、应用等在内的产业体系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最后,中非航天合作的落脚点是经济和民生,这也是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出发点。一方面,以航天产业为代表的长链、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等特点。有研究表明,航天科技发展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可达1∶7至1∶10。中非航天合作在提升科技、人才培养、创造就业等方面对非洲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中非航天合作也能够帮助非洲逐步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增强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的独立性和话语权。这或许才是西方“破防”的真正原因。
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就曾讲过一个生动的案例:以前,埃塞俄比亚没有本国专用的卫星,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购买卫星数据和图像。中国向该国赠送了一颗卫星并助其发射,不仅使埃塞俄比亚成为非洲第10个拥有卫星的国家,也为该国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升了埃塞俄比亚在非洲的竞争力。埃塞俄比亚航天科技研究所所长所罗门·贝莱曾表示,对埃塞俄比亚来说,太空就意味着一切,包括食物、就业机会、技术工具、主权和减少贫困,而这些都是埃塞俄比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推动航天等各项科技成果惠及全球。中非航天合作的模式受到非洲国家广泛认可,关键在于中国提供的是务实帮助而非空洞承诺,不仅符合非洲的发展需求,帮助非洲独立自主,也为全球航天领域的多边合作树立了典范。(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地区合作室主任、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上一篇::魂牵梦绕的地方 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