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上台重启对华关税战,中国制造业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
日前德国媒体《商业内幕》发文称:“如果中国只生产玩具、纺织品,甚至是电脑和手机,就不会引起西方国家的担忧了。”
这话听起来有些很耳熟,与美媒之前说的“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如出一辙,一语道出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复杂心态。
回顾历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凭借科技和资本优势,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而彼时的中国,则被视为一个低端产品生产基地。
这种想法,如今依然存在于某些西方人的心中。他们希望中国永远停留在那个时代,只生产一些廉价商品,而把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留给他们。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中国制造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德国媒体分析了一张图表,在1995年,全球产品只有不到5%来自中国,而美国则一家独大,占据全球近1/4的份额。然而到了202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全球32%的产品来自中国,是美国的两倍多,是身后5个国家的总和。
具体来看,中国在多个关键行业占据领先地位:世界一半的钢材、56%的家电、53%的手机、50%的机器人皆由中国生产。此外,中国还制造了全球70%的轮船和盾构机,在光伏组件市场份额达到90%,锂电池生产占全球65%。
还有将近90%的LED屏幕是中国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到全球74%份额。这还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领域,中国都是占到世界很大的份额,比如成品铝、稀有金属等。
如果说钢铁、家电属于低附加值产品,那无人机、机器人、盾构机、轮船、新能源汽车等就是妥妥的高附加值产品,直接挑战了西方国家的传统产业优势。
更让西方国家担忧的是,中国正持续向高端制造业进军。
例如,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出口份额高达80%,生产能力是美国的200多倍。此外,中国安装的5G基站数量达400万个,而美国只有约10万个。前不久,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也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欧美科技巨头纷纷寻求合作。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西方国家是恐惧的。长期以来,他们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然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局面,更威胁到其在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其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也将获得更大话语权,必将改变以往由西方主导制定规则的局面。而这种潜在的权力转移,自然引发了西方的担忧与反弹。
所以西方国家才疯狂打压中国,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但西方越是如此,越是证明中国的方向正确。德媒只不过是将西方的心态,直白地说出来罢了。
但是,中国崛起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西方若继续停留在过去的优势幻想中,试图将中国限制在低端产业链中,完全是一厢情愿。与其自怨自艾,寄希望于中国停止发展脚步,不如提升竞争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中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