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左传·襄公十一年》之中有这样一段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在发展到最鼎盛的时候,没有居安思危的精神意识。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只会贪图享受,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因此遭受灾难。就像当初清王朝的乾隆皇帝一样,以为自己的国家已经足够强大了,便忽视了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闭关锁国的决定,导致我们国家最终遭受了近百年的屈辱。
01
在现代世界之中,中国和印度是现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原本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印度很有可能在人口方面超越我们国家,不过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逐渐放开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也让印度人口超越我们国家的速度变得缓慢了起来。而这么多的人口将会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粮食问题,当然也有如交通拥挤等问题存在,
可是在有一点上却有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始终在选择大量的进口粮食。
▲印度众多的人口造成的交通工具压力
而印度却始终地向外出口粮食呢?这其实要从两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实际情况说起。上个世纪的印度其实原来一直是一个饱受粮食问题困扰的国家,由于国家的经济贫困,发展不均衡,再加上人口众多(如今已有13亿之多),很多人民都没有办法吃上饱饭。当时印度为了成为世界强国,一直将国家的财政资产投向军事领域,直到现在,
印度依旧是这样的选择,而这也让印度一直都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农业
不过印度的农业能够得到大力发展,还要感谢它们国家在上个世纪所作出的农业改革。在那个时候,印度因为人口实在是太多了,水旱灾害又常年发生,所以印度对于粮食的需求就显得无比的迫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大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并向我们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国家引进了很多粮食新品种,
开始了著名的“绿色革命”,再加上其耕地面积为1.6亿公顷(和我国差不多),这也让印度的粮食危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02
现在的印度是一个农业出口大国,就是因为在国家的治理下,粮食产量变得越来越多,为了能够给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所以印度选择了对外出口。可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印度虽然粮食产量很多,但是依旧有很多人贫穷到饭都吃不上的地步。这其实就是因为民生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印度政府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
但是最重要的人民生活质量却没有提高。而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和印度的情况是比较类似的。
▲印度底层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们
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及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研究,中国彻底解决了粮食的问题,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可是当我们做到了解决全民温饱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思考这样做之后可能会对国家带来的影响。很多人会认为难道粮食生产的足够多不是一件好事吗?其实如果严格说来,这真的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因为粮食产能过剩,
这势必导致我们国家之中的一些农作物价格降低,在对外出口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优势。
▲袁隆平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物以稀为贵,现在中国的粮食这么多,谁也不会去珍惜,价格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当农作物的价格受到影响的时候,其实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农作物如果在国际竞争之中失去了优势,那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中国政府决定大量的进口食物,这就是为了刺激国家内部食物的消费需求,控制市场价格,只有竞争存在的时候,
食物才会真正体现出他的价格出来。
▲印度港口出口的粮食
可是印度显然不知道这一点,现在的印度发展已经到了一种比较盲目的地步,他们对外大量的出口食物,这就是为了能够给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而已。可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需求,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之中,
中国的农业是最重要的,绝对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风险。
结语
我们国家现在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一流强国,但我们必须要做到居安思危这几个字,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一直不断的前进。这一点其实美国做得也很好,只不过他们做得十分极端,美国一直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作是潜在的敌人,为的就是能够不断的刺激自己国家的军事发展,只不过他们的刺激方式实在是太极端了,根本不值得任何国家拿来借鉴。
参考资料:《左传·襄公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