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名籍,字羽,人称其为项羽。项羽的先辈是楚人,他出身武将世家。当时秦灭诸侯统一天下,二世祖即位后天下又一番动荡不安。最初,项羽随叔父反秦,“骄兵必败”,叔父被秦将所杀。
项羽率诸侯与刘邦联手,灭亲后二人分封诸侯,项羽更是以“西楚霸王”自诩。日后,他与刘邦争夺天下之时,却兵败垓下。跟随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生还。项羽深感此战已败,自刎于乌江河畔。
或许有人不禁发问,项羽有谋臣在握,为何会败给刘邦?刘邦之所以能赢得胜利,在于手握三人杰:一有决胜千里的张良,二有提供粮草的萧何,三有逢战必胜的韩信。
一、终其身无成
苏洵曾论过项羽的失败,他更是用三国时曹操与刘备相衬。曹操有取天下之虑,可是却心怀无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可不备取天下之才;项羽有取天下之才,却无取天下之虑,三人终其身无成。
项羽的一生围绕两件事,一件是灭秦,另一件是楚汉相争,这两件事里都围绕着另一位主人公——刘邦。纵观项羽的一生,有才气,也有意气。
项羽成年时,已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是,幼时的项羽读书并不认真。纵观历史长河中的成功人士,绝没有哪一位敢叫嚣,不借助他人力量,单靠自己能力成功的。
可项羽却“只奋其私智”,如果此人不是绝顶聪慧,就是过于自负迂腐了。虽项羽自诩“西楚霸王”,可作为将领,项羽行军打仗却不讲究兵法。在他看来,单凭自己带领万人冲锋,即可所向披靡。
或许项羽最终的失败,早已埋藏在他年轻之时。虽然项羽孔武有力,可是他却轻视兵法。在学习剑法时,他也认为无需认真。有力是项羽的优势,可过于看重有力,则是项羽的短板。
二、没遇良师
项羽成长环境中,虽有才智,却过于肤浅。虽孔武有力,却不知如何驾驭。项羽虽出身于武将世家,可他却未遇良师,能够助其才智成长。
项羽初出茅庐之时,跟随其叔父项梁身边。虽然项梁也官至将领,却没有将领之才。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并没有学习太多将相本领。反而让年轻的项羽,看到叔父滥杀无辜,更甚之,指使项羽杀人。
虽然年轻的项羽有千里马之才,可项梁这位“老师”,却没有伯乐之智。在项梁看来,项羽气概过人,定是将相之才。却没发现项羽才疏学浅,却不肯研读兵书。
难道单凭项羽举鼎之力,就能所向披靡,每战必胜吗?项梁指使项羽无故斩殷通,项羽不假思索便执行叔父之命。反观项梁,自占领襄城之后,听了范增之见,立楚怀王。
虽然项梁取得了胜利,可骄兵必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项梁,没听从宋义的建议,最终战死定陶。秦未灭项梁先死,此后所有战役,则只剩下项羽一人。
项羽还未从叔父之死缓过神来,居然转过身就斩杀了宋义。在他之后的人生中,他几乎再没有听过真话。只在汉三年时,听过范增一次建议,汉四年时,听过一位十三岁少年的一次建议。
三、性格决定命运
汉三年,项羽手下的范增死了。临死之前,范增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不知项羽是为哪般,但凡别人给他提出的有效性建议,他全部反其道而行之。
项羽叔父去世后的几年里,项羽的思路几乎没有变化。当他与刘邦联合灭秦之后,天下就要由两人平分。项羽当然不肯,“西楚霸王”提出要与刘邦单挑,可他得到八个字的回复,却不知其义。
“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简单的八个字,项羽却不知刘邦到底何意。这时候的项羽已年过三十,距离他的死期还有两年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他有改变或者进步,或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战场上都是真枪实弹的争斗,垓下会战就此来开序幕。历史又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早在项羽性格形成之初,他的败局已经注定。此时的项羽还未意识到兵败为何,他认为是上天要亡他,而非战争。
回看项羽成长之路,性格的短板完全有机会靠后天补平。可是,他既没有改掉暴躁易怒的个性,又没有养成“兼听则明”的品性。真话基本上入不了项羽之耳,偏偏遇到假话,他反而就信了。
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为项羽性格的缺陷,并没有意识到兵法在他人生中的意义。
司马迁更是对项羽的失利,做了深刻又全面的解读。其一,自矜功伐,奋私智不师古;其二,霸王之业,竟欲力争天下;其三,至死尚未觉悟。
细细品读司马迁对项羽的总结,单看每一条,都够项羽失利一回的了。何况三项叠加,项羽更无胜利可能。或许项羽真的有得天下之才智,可是他却没有花时间认真打磨,他反而认为这一切都无用。
力大无穷确实是项羽的优点,不过他一直恃力而骄。力大无穷对他既是优势,更是制约他发展的枷锁。特别是和刘邦比拼之时,他依旧想依靠力大取胜。刘邦早已看透了项羽,而他依旧骄傲不自知。
项羽与刘邦之争,如果项羽能听进能人的劝诫,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而他数次避开了有用的真话,而将所有致其失败的假话,全部听进耳朵。旁人无论如何无可奈何,也不能改变孤傲的项羽。
总结:
“西楚霸王”项羽,虽有成事之才,却不善利用身边之智。虽然与刘邦联手灭秦,可与刘邦之争,对方早已将其看透。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刘邦已在战前赢了七分,项羽还在原地打转。
“巨鹿之战”时,项羽的败局就已显现。少时的项羽学书不成反学剑,学剑不成又改学兵法,最后兵法未学也放弃了,这也暗示其日后难成大事。反观刘邦,从前贪财好色,咸阳一役,别无他求。
刘邦已立成大志,项羽还未觉察。甚至鸿门宴上,范增反复提议要项羽杀掉刘邦,可是他却放过了刘邦。所谓纵虎归山,日后必有后患。即使项羽再力拔山兮,勇冠三军,也成了刘邦的手下败将。
胸怀大志与胸无大志相比,一定是前者必胜。项羽几次错失了打败刘邦的机会,日后机会也会稍纵即逝。楚汉相争,唯真强者胜,项羽再不服也无济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