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为何说“君可自取”,真相被误解千年!
创始人
2025-02-03 14:01:37
0

在公元223年的春季,四川盆地的大地焕发着勃勃生机。然而,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永安城却笼罩着一片沉闷和不安。因为在这个时刻,蜀汉皇帝刘备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62岁高龄的刘备和他的得力谋士诸葛亮,这对曾一同征战天下的老战友,如今却面临着天人永隔的命运。夷陵之战的失利让刘备饱经沧桑,而蜀汉内外的种种困境使得氛围更加沉重。

刘备临终时留下的那番遗言成为千古佳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段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和政治智慧。在夷陵之战的挫折之后,刘备深知蜀汉内部的稳定比外患更为紧迫。他明白,只有解决内部的派系争斗,才能确保蜀汉的长治久安。于是,他决定将继任者的重担交给了诸葛亮,赋予他足够的权威,以便维持内部稳定,遏制可能的分裂势力。

刘备的话中有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一句话,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含义。首先,刘备在这里对他的儿子刘禅表达了信任和期望,但也明言“如其不才”,显示了对嗣子才干的客观看待。其次,刘备使用了“君可自取”这一表述,这是一个含糊而多义的措辞。在这里,“自取”可以理解为“夺取”,也可以理解为“选择取舍”。刘备留下的余地和模糊性,为后续事态的发展留下了悬念。

在刘备看来,嗣子刘禅的年幼使得他无法完全担当起维护蜀汉内部稳定的责任。一旦蜀汉内斗爆发,年幼的刘禅将难以应对。因此,刘备迫切需要一个有足够威望和能力的人来维护内部稳定,而这个人选唯有诸葛亮。通过赋予诸葛亮权威,刘备实际上确立了他在蜀汉的领导地位,为维持内部稳定打下了基础。

刘备留下的遗言中提到:“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再次强调了诸葛亮在蜀汉的领导地位。这不仅是对诸葛亮的信任,更是对其才干和政治智慧的肯定。刘备之所以如此重视诸葛亮,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在内部稳定的前提下,蜀汉才能有效地抵御外部的压力。在外有曹孙虎视眈眈的威胁下,内部的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刘备选择诸葛亮而非嗣子刘禅为继任者的原因,还需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首先,刘备在夷陵之战后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失败,对嗣子刘禅的能力和经验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其次,诸葛亮作为刘备心腹的谋士,深谙军事和政治,是维护蜀汉内部稳定的理想人选。刘备的选择既考虑了个人能力,也充分考虑了整体国家的长远利益。

同时,刘备还通过让李严同为托孤,巧妙地平衡了蜀汉内部的力量。李严代表着东州集团,与益州集团同属刘璋旧属。刘备通过这样的布局,既拉拢了李严,又巩固了诸葛亮的地位。这种权衡和抉择,使得两个集团在蜀汉内部互相制衡,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在某一方,确保了政权的相对平衡。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拥有足够的政治基础,能够有效地维持内部稳定。虽然诸葛亮并未称帝,但他在刘备临终时赋予的权威和责任使得他成为实际上的领导者。刘备明智地避免了可能由于嗣子刘禅的不成熟而导致的内部混乱。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刘备为蜀汉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长河中,刘备的这句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观察诸葛亮一生,他在执政期间确实保持了蜀汉的相对稳定。政事决策多由诸葛亮一手掌握,大臣们也都接受了他的领导。刘禅虽然没有引发大的政治动荡,但也始终保持战战兢兢的态度。这或许正是刘备当初留下的权威和责任的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的托孤之举并非没有风险。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诸葛亮也面临着更大的危险。如果他处理不当,刘备留下的“自取”可能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负累。因此,虽然刘备为诸葛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最终的成败仍然取决于诸葛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总的来说,刘备临终时的遗言不仅体现了他对内部稳定的重视,更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通过选择诸葛亮作为继任者,并巧妙地平衡了内部力量,刘备为蜀汉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英明决策,也彰显了战乱时代的政治智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鹏鼎控股涨2.07%,成交额2... 7月4日,鹏鼎控股盘中上涨2.07%,截至14:15,报36.48元/股,成交20.96亿元,换手率...
宁肯中篇小说《鸟》:飞跃胡同的... 转自:上观新闻《鸟》,作为宁肯《城与年》系列作品之一,延续了宁肯对北京城市记忆的考古式书写,通过“城...
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北高新区...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为切实提升辖区学校、企业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近日,太原...
海信加快布局机器人等相关产业 转自:中国质量报□ 本报记者 朱文达近日,主题为“向新力”的“2025正和岛案例共学年会暨AI+先行...
上海浦东机场已启用13台睡眠舱... 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有睡眠舱了。7月4日,澎湃新闻记者从睡眠舱运营商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在浦东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