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两个时期,人才辈出、国力声名远扬、社会极度自由和文明,在悠久多元的世界历史中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两个时期便是屡屡被后人称赞且怀念不已的汉与唐,我们如今深以为傲的中华文明便是在这两个时期生根发芽乃至成熟。
昔有大汉击匈奴、凿空西域扬国威,亦有大唐开放包容为后人屡屡称道,长安更是成为世界级别的大都会。
在这里曾经有人历时13年只为完成皇帝的嘱托,也有人曾为普度众生不惜翻越雪山、一路向西来到陌生的国度寻求真经。
这两个王朝的都城皆在一个地方:长安,但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却有着天上地下的差别,性格迥异。他们的差异在何处?缘何会产生这些差异?
一、端正守礼的大汉儒生与放荡不羁的大唐文人
通过翻阅汉代关于儒生们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史官在每个儒生的名号前都不忘记载他“性情纯孝,侍奉母亲非常恭谨小心”。
除此还有表示这些儒生们清廉、尊师重道的语句,这是有汉一朝非常典型的儒生。
其次汉朝的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品性屡屡被后人津津乐道,便是尊师重道,敢于直谏天家,即便触怒天颜也在所不惜。
两汉文学鼎盛,以东汉时的发展尤为辉煌,曾出现一个大儒“学生门徒数千”的盛况。
不论是在《汉书》还是其他非官方史书中,皆记载了这种盛况,老师积极教导学生,学生尊师重道,以师承某家为荣。
在东汉中后期,还曾有数千名太学生联合起来发动抨击朝政的运动,他们可以为了营救无辜被冤枉的老师成群结队来到宫门发起抗议,期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业已衰亡的国家。
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学生运动,面对权倾朝野的官宦和外戚势力,他们无所畏惧,依然选择只身赴死。
这便是在后世很难看到的太学生的正直、敢于直谏的品性。
除此还有东汉初期的儒生戴凭,以敢于直谏流传后世,在言论激怒了光武帝刘秀时他表示“如果不能以血溅陛下,一人苟且偷生,那么无比惭愧。”
以上皆是史书记载中的汉代知识分子,诚孝、正直、尊师重道是他们为人称道的秉性。
而不论是我们印象中还是史书记载中的大唐知识分子,似乎都是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他们或是如李白一样一生放荡不羁;或是如王维般寄情于山水之间,怡然自得;或是如杜甫般忧国忧民,为民请命。
于是便有了大唐知识分子的第一个性格:极富有创造力。
得益于开放包容、强盛的国力,大唐的知识分子个性鲜明,形象可以用跃然于纸上来形容。大唐是诗歌的高度,这些知识分子或以诗歌抨击朝政,或以诗歌借古讽今,或是抒发自己对塞外的情感。
这时期他们的思想与眼界不仅仅停留在参政议政方面,他们或是寄情山水悠然自得,或是著书立说传承思想,或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后人留下瑰丽浪漫的想象空间。
提起大唐文人应该都离不开“文思泉涌”、“笔下生花”等词语,这是汉代的知识分子所没有的。唐代知识分子或是如初唐四杰、盛唐、晚唐的文人墨客皆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诗歌中将自己的情感一一寄托,创作出无数耳熟能详的诗歌作品。
大唐强盛的国力给了这群知识分子超强的自信心,如杜审言、杜甫等人就多次亲自推荐自己,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
在《新唐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史官笔下自信飞扬的知识分子,他们或是认为书法可比王羲之,或是认为文才不输天才王勃。
除此大唐知识分子还间或存有汉代难见的豪放之态,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放荡不羁的姿态,赫然独立于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
限制性的思想言论囚禁不了他们的思想,“持才高,以傲世见著”,类似的言语形容大唐的知识分子并不少见。
这种豪放的姿态不为政治所左右,被时人称之为“无儒者风”,但恰恰是这份豪迈给了人以真实自然感,一个豁达豪迈、高傲恃才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二、既是无为而治的大汉,亦是独尊儒术的朝代
何以汉唐两朝的知识分子性格有如此差异?一个端方正直,一个洒脱豪放,而这看起来天上地下。是什么造就了此等差别?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西汉建立之初,高祖刘邦曾连出行时同色的马匹都不能凑齐,至于其民生经济,就更不必提。
经过秦朝末年四处爆发的起义和之后的楚汉战争,此时的汉代社会虽已建立,却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甚至匈奴都敢趁机侵袭中原领土。
在这个时期一种叫“无为而治”的思想被统治者所推崇,这是早期道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
它的具体做法是,与民休息、政府放宽对经济等方面的管控;在教育上放松对其他思想的钳制,百家学说再次兴起,皆得到了自由生长发展的土壤,其中就包括了在先秦时期被打击压制的儒家思想。
再者“无为而治”不等于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而是有选择性地对某些事物进行管理,重点在于与民休息、安抚人心,为社会营造一个安稳和平的环境,使得百姓可以自发进行农业生产等活动。
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大汉迎来了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经高祖、惠帝终于形成了文景之治,最后来到将其发扬光大的汉武帝时期。
这一时期西汉社会经前期的累积已经基本达到了家有余粮、百姓安居乐业的程度,经济相比之前已有了极大的恢复,社会业已承平日久。
也正因此早前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适合西汉的社会发展,为此在汉武帝和一群儒生的推举下,“独尊儒术”应运而生。
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大中央集权,进行大范围的思想和文化统一,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开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来统治王朝。
这是儒家思想崛起并占据绝对地位的开始,接着武帝又建立了太学、设立五经博士等,将儒学从此在大汉发扬光大。
接着儒学便成了学子入仕、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绝佳武器,而儒家经典所倡导的正直、仁孝、尊师重道等思想也逐渐成了学子们的共同秉性。
三、飞扬灿烂的唐文化与它豪放浪漫的知识分子
大唐是一个文明包容的国度,它为何包容?缘起于东汉末年开始的三四百年的乱世,这几百年间的混乱给了无数豪杰志士崛起的机会,也给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绝佳时机。
在此期间各种民族间的大迁徙、大融合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江南地区、岭南地区在此期间被开发,以自动或被动的形式融入到中原文明当中。
在融合中带来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信仰体系等,最终作为这一民族大融合的继承人,大唐的精神内涵之丰富、之多样性远胜于汉朝。
自东汉初期佛学东渐,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已是发展的巅峰。
无独有偶,道家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屡屡被唐人称道,于是式微的儒学和兴起的道家以及发展至巅峰的佛学开始了三教合一的历程。
大唐的统治者对这些皆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在它的思想领域既有道也有佛,还有儒,因此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思想不受禁锢,社会风气前所未有地开放。
儒释道三教之间互补又吸收,一同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大唐文明。
也因此大唐的胸襟前所未有地开阔,它的文化既有西域胡番的特色,亦有中原地区的细腻柔软。
得益于这些优势,生活在大唐的知识分子开始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或是就地取材,或是道听途说,或是远渡重洋亲身经历。
最终独特的唐代社会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大唐人才,他们以丰富浪漫的想象闻名于世,以豪迈洒脱为人所称道,以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依据开始创作诗歌、绘画、书法等作品。
这是时代所造就的,这是一个气势恢宏、包容万象的朝代应有的知识分子形象。
结语:
不论是知礼端方的汉代亦或是多姿多彩的大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时势造就英雄。
因而汉代的君子之风每每为人所赞叹不止,是由于还未变质的儒家思想所影响。
而大唐知识分子们的不羁则是因为多元的文化土壤、自由的社会思想环境所影响。
中华文明经过这两个王朝的发展与继承,为其思想赋予了独特的感情色彩,最终植根于我们每个国人的脑海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唐诗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