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华夏大地的真正霸主非晋国莫属,尤其是在姬周宗室的领导下。虽然齐桓公和管仲这对黄金搭档曾带领齐国登上霸主之位,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齐国的潜力始终受到限制。而晋国则不同,尽管早期受公族内斗的影响,未能迅速扩展其势力,但随着曲沃代翼的事件发生,晋国的国力开始步入正轨。到晋献公在位时,晋国通过吞并周边数十个小国,迅速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成为诸夏之中的强国。晋文公则进一步通过逼迫秦国退兵、震慑楚国,巩固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成功取代了齐国的位置,成为新的领袖。如果晋国没有最终解体,历史上可能根本不会发生强秦一统华夏的局面。
晋国的分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晋国内部的几大卿族势力逐渐膨胀,最终架空了公室。虽然这些卿族之间始终无法达成统一,互相制约,导致晋国最终分裂,这一切的开始其实可以追溯到晋文公之子晋襄公继位时。当时,晋国看似如日中天,依旧是春秋时期的霸主。然而,襄公继位后,秦国趁机发动战争,欲借机重新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结果,秦军在崤之战中遭遇惨败,三位主将被俘。而与此同时,楚国也试图挑起战争,但晋军在先轸和阳处父的指挥下,接连战胜楚军,彻底打消了楚成王的扩张野心。短短一年间,晋国取得了三场重要的胜利,再次向其他诸侯国展现了它的强大国力,晋襄公的霸主地位也随之得到巩固。 然而,襄公虽然在外部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但他并未能完全赢得晋国老臣的忠心,特别是在崤之战后,他决定释放秦国战俘这一决策,引起了先轸的强烈反应。面对外部敌人和内部不满的双重压力,襄公不得不开始处理内部的平衡问题。幸运的是,随着文公时代的一些老臣相继去世,襄公获得了调整六卿成员的机会。最终,赵衰取代了狐偃,先且继承了先轸的职务,与襄公一同组成了新的权力核心。三人风格兼具刚柔,比起文公时期的强硬手段,显得更加柔和,且更能凝聚人心,这使得晋国的霸权稳固了下来。然而,到了襄公在位第六年,赵衰等四位重要臣子相继去世,晋国的六卿位置出现空缺,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政坛的大洗牌。襄公原本计划给文公时代的老卿族们一些回报,维持新旧卿族的平衡,然而,这一做法引发了实力派卿二代的不满。由先克带领的卿族势力施压襄公,迫使他改变了最初的计划。经过调整后,赵盾、狐射姑和先克占据了六卿的前三个位置,老卿族占据了其余三个席位,而赵盾继承了父亲赵衰的执政大夫之职。尽管从人选上看,这次调整没有问题,六卿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他们的领导确保了晋国持续在诸夏占据强大地位,但卿族通过世袭的方式逐渐操控了朝政,晋国的公室权力最终被架空,沦为傀儡政权,这一局面也注定了晋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