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杭州师大附小校门口连续几天上演的画面击中了不少家长的心:校长怀抱中那个哭泣的一年级新生,用最原始的方式抗拒着上学。背后是七十岁奶奶带着他1岁多就开始游历四方、每月入幼儿园仅半天的成长轨迹。这不止是一个孩子的入学难的故事,反映了当下中国家庭关于教育路径选择的分歧。
不少网友反对奶奶这种带孙方式:“孩子太小,旅游没用”、“长大了一点也不记得”、“这不就是现代版狼孩吗”。这些批评基于一个逻辑:1岁半开始旅游,没有留下明确记忆的体验等于无效投入,孩子脱离集体生活的成长必然导致社会化缺失。更现实的指责是“占用公共资源”——校长每天早上的第一项工作是安抚一个特殊的孩子时,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确实受到了挑战。
但奶奶的坚持同样有其教育根基:“书可以晚点读,但眼界要先打开”。在功利教育盛行的时代,这种坚持宛如一股清流。她带着四岁的孙子在贵州“天眼”感受过宇宙浩瀚,五岁时在哈工大校园里奔跑,在哈萨克斯坦接触不同的文明。孩子主动捡垃圾、承担家务的行为习惯,恰恰证明了旅途中的奶奶言传身教如何在心灵中播种。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两个教育时空的碰撞。一边是工业化时代确立的标准化教育路径,强调在特定年龄完成特定社会化任务;另一边则回归农耕文明“生活即教育”的传统,相信体验本身的教育力量。我们不能简单判定孰是孰非,因为两者各有其珍贵之处——集体生活教会协作与规则,而山川湖海孕育孩子的格局与品性。
真正的困境或许在于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为什么不能既有“三分野趣”又有“七分规矩”?为什么旅行见闻与集体生活必须是对立关系?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创造一种更平衡的教育生态:在保证基本社会化进程的前提下,为孩子个性化的成长探索留出呼吸的空间。
令人动容的是新闻中的学校与家长的和解与包容。校长没有苛责家庭的特殊选择,而是用“每天开盲盒”的智慧将抗拒转化为期待;奶奶在感动之余也开始理解规则的价值。这种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协作,恰恰是现代教育最需要的品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教育焦虑。三十年前,我们担心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教育资源;三十年后,我们焦虑孩子失去了应有的童年。在这个意义上,奶奶的探索虽然代价巨大,却像投石入水,激起了久违的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是否还忽略了孩子心灵弹性的培养?
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某个极端,而在无数个体实践与社会包容的动态平衡中。当孩子在某个早上停止哭泣,主动走进校门;当他用积木认真拼好航空母舰想要送给老师,哪怕最后散落一地——这些瞬间告诉我们,无论从哪条路径出发,只要方向正确,都能抵达教育的应许之地。而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为不同的教育探索保留一定的宽容度,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培育各有特色的灵魂。
你认为奶奶带孙子旅游,少上幼儿园这种做法,对孙子的成长有利吗?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