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七旬奶奶的教育突围:从很小就游遍四方的孙子,为何栽在小学门口?
创始人
2025-11-25 22:20:13

这个秋天,杭州师大附小校门口连续几天上演的画面击中了不少家长的心:校长怀抱中那个哭泣的一年级新生,用最原始的方式抗拒着上学。背后是七十岁奶奶带着他1岁多就开始游历四方、每月入幼儿园仅半天的成长轨迹。这不止是一个孩子的入学难的故事,反映了当下中国家庭关于教育路径选择的分歧。

不少网友反对奶奶这种带孙方式:“孩子太小,旅游没用”、“长大了一点也不记得”、“这不就是现代版狼孩吗”。这些批评基于一个逻辑:1岁半开始旅游,没有留下明确记忆的体验等于无效投入,孩子脱离集体生活的成长必然导致社会化缺失。更现实的指责是“占用公共资源”——校长每天早上的第一项工作是安抚一个特殊的孩子时,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确实受到了挑战。

但奶奶的坚持同样有其教育根基:“书可以晚点读,但眼界要先打开”。在功利教育盛行的时代,这种坚持宛如一股清流。她带着四岁的孙子在贵州“天眼”感受过宇宙浩瀚,五岁时在哈工大校园里奔跑,在哈萨克斯坦接触不同的文明。孩子主动捡垃圾、承担家务的行为习惯,恰恰证明了旅途中的奶奶言传身教如何在心灵中播种。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两个教育时空的碰撞。一边是工业化时代确立的标准化教育路径,强调在特定年龄完成特定社会化任务;另一边则回归农耕文明“生活即教育”的传统,相信体验本身的教育力量。我们不能简单判定孰是孰非,因为两者各有其珍贵之处——集体生活教会协作与规则,而山川湖海孕育孩子的格局与品性。

真正的困境或许在于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为什么不能既有“三分野趣”又有“七分规矩”?为什么旅行见闻与集体生活必须是对立关系?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创造一种更平衡的教育生态:在保证基本社会化进程的前提下,为孩子个性化的成长探索留出呼吸的空间。

令人动容的是新闻中的学校与家长的和解与包容。校长没有苛责家庭的特殊选择,而是用“每天开盲盒”的智慧将抗拒转化为期待;奶奶在感动之余也开始理解规则的价值。这种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协作,恰恰是现代教育最需要的品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教育焦虑。三十年前,我们担心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教育资源;三十年后,我们焦虑孩子失去了应有的童年。在这个意义上,奶奶的探索虽然代价巨大,却像投石入水,激起了久违的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是否还忽略了孩子心灵弹性的培养?

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某个极端,而在无数个体实践与社会包容的动态平衡中。当孩子在某个早上停止哭泣,主动走进校门;当他用积木认真拼好航空母舰想要送给老师,哪怕最后散落一地——这些瞬间告诉我们,无论从哪条路径出发,只要方向正确,都能抵达教育的应许之地。而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为不同的教育探索保留一定的宽容度,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培育各有特色的灵魂。

你认为奶奶带孙子旅游,少上幼儿园这种做法,对孙子的成长有利吗?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凤凰台上》为了虐而虐,连逻辑... 由任嘉伦和彭小苒主演的《凤凰台上》扑了,而是扑得很彻底,这倒不是说两位主角的演技有问题,而是编剧背大...
优化策略显成效 周大福同店销售...   证券时报记者 胡华雄  11月25日晚间,在港上市的黄金珠宝企业周大福披露了2026财政年度上半...
最红的非主流qq个性签名 qq...   莪还能做什么、只能就这样一直想着祢  说忘记的人,往往还是记得的。  我不知道还有谁会傻傻跑几条...
qq个人签名大全 qq个人签名... qq个人签名大全  那一次看到你的一句永垂不朽,一下让我想起了东方不败。  知道色狼是怎么背圆周率的...
最新或2023(历届)最有个性... 最有个性的搞笑个性签名  别人一夸我我就担心担心别人夸得不够  每次谈到压力时,我总感觉自己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