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国登月千真万确,但为何技术“失传”?其实是不愿再当冤大头了
创始人
2025-11-25 18:20:29

[浮云]美国是否真的登上了月球,这个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苏联人不傻,如果真的是作秀,那还不是当场戳穿了。

同样这样的解释也会遭到别人反驳,因为如果是真的,美国技术可以让人登上月球,那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第二个,答案其实很简单——谁都不想当冤大头了。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美国登月是真的?为什么说登月是“冤大头”行为?

到底是不是假的?

人类确实曾经踏足月球,历史书上教的也是美国人完成了人类历史的一大步,那灰色的脚印至今仍被视作文明的高光时刻,但为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却不再让人上去看看了?很多人以为这是美国的图纸丢失了,或者是影像造假了,但实际上技术从未失传。

至于为什么不再派人上去了,可能只是因为代价太大了,我们先看点别的东西,在冷战的巅峰时刻,为了压倒对手,两国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美国这个“造假论”到底真不真,苏联给出了答案。

哪怕是作为失败者的苏联,他们掌握的情报能力也足以洞穿一切谎言,那个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叫嚣着“统治太空”的赫鲁晓夫虽然在表面上维持着苏联的尊严,但在确定了美国完成登月的决定性瞬间,整个苏联高层却陷入了沉默。

难道克格勃的间谍在休假吗?美国人哪怕只有50%的胜算,也敢压上全部身家去赌,而苏联手里的“N1重型火箭”却已经在发射台上连续自爆,炸成了一团又一团令工程师绝望的火球,为了赶进度而拼凑出来的苏式登月舱,不仅空间极其局促,工艺质量更是堪忧。

一旦苏联站出来指着美国人的鼻子说“你作假”,对方反手就能将苏联那一堆已经在地面摔得稀巴烂的残次品公之于众,在这种“我也没好到哪去”的尴尬局面下,双方只能默认胜利者拿走荣耀,失败者吞下苦果,谁也不要试图揭开那个伤疤。

今天我们看美国宇航员出舱的画面,大多记得他们那种精神抖擞、甚至可以对镜头挥手,但如果看看我国的宇航员就完全不同,在缺乏足够的反重力对抗技术支持下,从长期微重力环境返回地球的生物体,真实的生理反应应当是肌肉极度萎缩、骨钙大量流失。

所以,苏联宇航员被抬出返回舱时,往往是一副虚弱得几乎要散架、必须依赖地勤人员搀扶的半昏迷状态,这并非是因为“战斗民族”体质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在挑战物理极限,传奇人物列昂诺夫在执行那次载入史册的太空行走时,宇航服因为真空压力差而极度膨胀,这位英雄硬是靠着在濒死边缘的挣扎,才挤回气闸舱。

当他最终落回地面,命运又开了一个玩笑,偏离坐标的飞船一头扎进了原始丛林,零下20度的极寒,加上彻底失效的制冷和供暖系统这群身穿被三升冷汗湿透的内衣的勇士,没有红毯和鲜花,只有在齐膝深的雪地里与死神对视了两天一夜。

最后靠着滑雪板徒步九公里才见到救援飞机,这才是早期的太空探索,对比之下,阿波罗计划中那些看起来“过于完美”的轻松,虽然部分源于技术优势,但也更多是因为这本质上是一场不允许失败的“电视秀”。

你敢吗?

所以与其问“技术为什么失传了”,不如问“谁还敢这么玩?”当年的登月根本不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逻辑上,而是一场只要结果、不计代价的登月,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图纸明明还在档案库里吃灰,却根本造不出第二个土星五号。

图纸充其量只是尸检报告,真正让那几千吨钢铁巨兽飞起来的,是当年聚集在佛罗里达休斯顿的那40万个大脑,以及他们指尖上不可言说的“手感”。阿波罗计划结束的那一刻,专用的生产线会被当作废铁卖掉,顶尖的工程师四散到了造汽车、造飞机的流水线上。

那些由于当年计算能力不足、完全依赖工程师经验去弥补设计缺陷的“直觉”,随着人员的流失彻底蒸发,让今天的科学家去复刻当年的设备,不仅在经济上相当于要重新建立一套由于技术迭代而早已消亡的基础工业体系,在安全伦理上更是一种倒退。

现在的标准绝不允许有人驾驶着那种甚至不如智能手机算力的“原始设备”去太空玩命,而且在199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苏联载人航天的骄傲——克里卡列夫和沃尔科夫完全就是被命运给捉弄了,当他们在轨道上兢兢业业地维护空间站时,脚下那个强大的祖国在一夜之间解体了。

从升空时的国家英雄,变成了降落时的“非法外星人”,因为缺乏拥有主权的国家来签发返回许可,他们被迫成了“最后一位苏联公民”,他们甚至不知道如果不顾一切冲进大气层,迎接他们的是同胞的拥抱还是防空导弹的锁定。

我们也不玩了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不再登月的核心原因,游戏规则变了,赛道也换了。六七十年代的那场竞赛是一场百米冲刺,只要你是第一个撞线的,哪怕跑完就废掉双腿也无所谓,插上旗子,拍张照片,任务结束,清算离场。

但今天,无论是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还是东方大国的探月蓝图,本质都已经变了,现在的目标不再是到此一游的作秀,而是要在月球上扎根、建立长期科研站,甚至把那里变成深空探索的加油站。

这要求技术必须是经济可承受的、安全可控的、流程可复制的,重新把那个不仅昂贵而且充满不确定风险的土星五号拉出来,既不符合科学规律,也是对纳税人钱袋子的侮辱,技术没有丢,只是那些属于“狂飙突进”年代的特殊技艺,被历史封存进了陈列馆。

我们告别了那个需要用生命去博取政治筹码的野蛮时代,但也因此失去了那种为了一个纯粹的目标,可以将整个国家的意志燃烧到极致的悲壮,这或许就是文明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变得更理智、更安全,却也离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疯狂越来越远。

并非我们失去了登月的能力,而是我们再也无法支付那样一种不需要计算“性价比”的勇气,未来属于那些脚踏实地经营星辰大海的人,过去就让它永远停留在阿姆斯特朗迈出的那一步里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菲律宾东达沃省附近海域发生5.... 格隆汇11月25日|据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消息,25日18时45分,菲律宾东达沃省附近海域发生5.5...
青岛银行:不再设置监事会   11月25日金融一线消息,青岛银行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9月26日召开的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
新加坡国家AI计划放弃Meta...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计划(AISG)正在进行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在其最新的东南亚语言大...
跌至0℃,有薄冰!上海此轮寒潮... 来源:新民晚报上海今日北风阵阵 气温回落 本轮寒潮最冷时段已经确定 ▽ 明天早晨叠加辐射降温影响 将...
融资租赁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业... 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又一金融“孵化器”。 “十五五”规划即将迎来开局之年,融资租赁如何更好服务新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