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国字号项目拟建,为何选择青岛?
创始人
2025-11-24 16:01:19

当“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烟台海阳划破长空,黄海之滨的青岛,也正以另一种姿态悄然布局商业航天领域。

11月19日,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显示,西海岸新区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三期)发布招标公告,总投资约29亿元,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设,选址于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

这一项目,不仅是全国“十四五”时期唯一一个航空领域大科学装置,更是全国首个获批、首个开工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青岛能拿下这个“唯一”,无疑是对其在通用航空、低空经济、科研领域实力的直接肯定。那么,为何是青岛?这座城市又将如何在国字号项目的加持下,打开一片规模万亿的产业蓝海?

项目(三期)启动招标

商业航天,作为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多个领域。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潜力巨大的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正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然而,对于这一未来产业,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青岛深知这一点,因此在科研创新方面同样不遗余力。此次拟建的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以下简称“‘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便是青岛在科研创新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

“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系“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首个获得国家批复、首个开工建设的项目。

效果图

图片来源:青岛西海岸发布

该项目主要针对吸气式发动机开展复杂多变条件下的工程热力学及循环系统、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等热物理学科及其交叉学科基础理论和试验研究。其建设与运行,将有效支撑现有吸气式发动机设计体系的完善和未来新原理吸气式发动机设计体系的建立。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168805㎡,总建筑面积为52854㎡,由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进行设计。2023年4月,总控与数据中心开工建设,10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024年1月,二期项目气源保障中心和高空环境保障中心开工建设。

本次拟建项目具体为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三期)201号宽域耦合匹配试验中心、303号消防及循环水泵站、305号储罐区、501号门房及室外工程的室外配套工程,预计2026年完成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始人吴仲华的名字命名。吴仲华被誉为“航空界的钱学森”,是工程热物理学家、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的创始人、工程热物理学科创立者。这一命名,也侧面反映了该项目的份量。

为什么选择青岛?

“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是山东省、青岛市共同争取而来的。之所以能落地青岛,与青岛和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颇深渊源密不可分。

早在2015年,工程热物理所就与青岛市、黄岛区三方在古镇口共建青岛航空技术试验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5.5亿元,占地96.3亩,总建筑面积21500㎡,2017年底投入正式运行。

青岛航空技术试验基地主要从事轻型动力的研发、设计,以及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同时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轻型涡喷、涡扇发动机高空整机及部件试验台群。

此后,青岛与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合作不断深化。

2019年,总投资60亿元的青岛航空产业园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工建设。该园区背后的主操盘方便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同年6月30日,园区首期启动中科方舟航空科技、中科国晟动力科技两个项目建设。

航空产业园西北角鸟瞰图

图片来源:青岛西海岸发布

青岛之所以重视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追逐风口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其属于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要超前发展的一批未来产业之一,对于地方经济也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这一趋势,无疑为青岛等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全省商业航天布局中,青岛的角色定位清晰而关键。根据《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到2027年,山东将实现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青岛不仅要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更要发挥上合示范区优势,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商业航天桥头堡。

根据青岛发布的《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汇编》,通航产业要建设“两高地、四基地”。

其中,“两高地”是指以古镇口航空产业基地和青岛蓝谷航空教育培训基地为核心的研究与发展高地;“四基地”则包括山东通用航空产业园、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度旧店航空飞行小镇和青岛市通用航空产业园(莱西片区)等产业基地。

商业航天的未来,不仅在于能否上天,更在于如何落地。

青岛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为航天应用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空客直升机总装线项目的落户,使青岛拥有了欧洲以外首条H135型直升机总装线;万丰钻石DA50固定翼飞机的下线,进一步夯实了通航产业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岛虽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政策细化程度和招商落地执行方面还有待提升。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已出台针对商业航天行动的精准政策,凭借政策优势占据先机,培育出蓝箭航天、上海垣信等商业航天龙头企业。

根据国内知名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排名前四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四川,山东省仅入选2家,分别在烟台和济南。

此外,商业航天作为高精尖领域,需要大量具备航天工程、材料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但青岛的高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因此,围绕产业链发展,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将成为左右青岛商业航天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霍莱沃:今年以来公司的商业航天... 霍莱沃在互动平台表示,霍莱沃针对商业航天场景构建了覆盖星载天线、射频微波组件、真空微放电、整星OTA...
加拿大总理:世界没有美国也能运... 中新网11月24日电 据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及彭博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23日,加拿...
着陆时螺旋桨等接触跑道 日本海... 人民财讯11月24日电,日本国土交通省24日表示,海上保安厅的大型无人机“海上卫士”(Sea Gua...
辽宁高考总人数 最新或2023... 辽宁高考总人数 最新或2023(历届)辽宁高考总人数多少人 最新或2023(历届)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
辽宁高考总分多少分 最新或20...  最新或2023(历届)辽宁高考采用的是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Ⅱ卷,那么辽宁高考总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