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与常熟银行为何“掉队”了?
创始人
2025-11-24 15:00:28

在近年的银行板块行情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逐渐浮现:被多家卖方机构频繁推荐的招商银行与常熟银行,自2022年以来股价表现持续落后。

即便是在今年银行板块整体走强的“大牛市”中,两者的涨幅也未能跻身行业前十。具体来看,常熟银行在2022年至今的走势仅与行业指数大致相当;而招商银行仅在近期表现接近指数水平,多数时间均跑输大盘。

这两家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零售之王”与“小微标杆”,为何会在本轮行情中明显“掉队”了?

01光环褪色

招商银行与常熟银行,是卖方研究在银行股中,频繁推荐的两个标的。近三个月,约有10家机构,发布研究报告覆盖招行;近六个月,累计有23家机构,发布研究报告推介常熟银行。

一家被称为“零售之王”,另一家则是农商行中的“小微标杆”。不过,从实际股价走势来看,情况不甚理想。

招商银行自2022年至今累计仅上涨0.3%,主要拖累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下跌了20%和21%。

常熟银行自2022年至今累计上涨46%,其中2022年上涨17.51%,2023年下跌12.25%,2024年上涨34.19%。也就是说,其大部分涨幅,是在2024年及2025年至今实现的。

同期,银行指数累计上涨43.11%,主要上涨阶段同样出现在2024年及2025年至今,2022年及2023年则微幅下跌。

与行业中的“优等生”对比来看,割裂感更强。例如2022年以来涨幅前十的银行股,涨幅均介于196.95%至72.81%之间。表现最好的农业银行已接近翻两倍,而第十名也接近翻一倍。

股价分化的背后,究竟是估值因素,还是业绩驱动?招商银行和常熟银行的业务发展是否真的“掉队”了?

02质量隐忧

银行业务主要分为几大类:信贷业务、金融资产投资,以及理财、代销、结算与汇兑、投资银行、托管等手续费或管理费类业务,对应收入分别为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加公允价值变动、手续费收入等。

1.收入增长逻辑剧变:规模扩张放缓,净息差持续承压

从2025年三季报来看,招商银行总资产扩张暂缓,甚至微降,净息差趋于稳定。这是央行强化自律机制与银行自身结构优化的结果,也反映出银行从“规模情结”转向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三季报显示,招商银行总资产环比下降0.1%,首次出现负增长。2020年至2024年间,其总资产增速介于8.77%至12.73%之间。

从资产投向来看,约60%投向信贷业务,包括批发信贷(公司或事业单位等法人)与零售信贷(个人信贷),约30%投向金融投资,其余主要为存放央行、存放同业和固定资产等。

过去,净利息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以量补价”,靠规模驱动。未来,随着资产规模与净息差双双企稳,净利息收入难以再现过去的增长逻辑。

在融资需求偏弱的背景下,生息资产收益率仍在下降;与此同时,银行通过持续下调负债利率来保护息差。2025年三季度净息差为1.87%,较半年报的1.88%仅下降1个基点,呈现初步企稳态势。2020年至今,招商银行净息差从2.49%持续下滑,累计压降62个基点。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方面,随着近年来政策持续推进减费降佣,招商银行该业务板块在2021年达到944亿元的收入峰值后一路下降,2023年和2024年降幅均超过10%。

不过,2025年三季度已呈现微幅增长,后续进一步压降的空间有限。

2025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加公允价值变动合计为214.2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3.36亿元。银行金融资产投资近90%投向债券,其余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理财产品、贵金属多头等。

近年来,银行普遍加大了投资头寸,主要是应对信贷需求偏弱的局面。约50%的投资资产计入摊余成本计量。当前债券收益率已处于低位,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摊余账户释放利润的空间也不如2024年。

总体来看,从收入结构拆分及融资需求偏弱的宏观背景判断,银行业务已进入存量逻辑,而非增长逻辑。

常熟银行在总资产方面,表现出与招商银行相似的特征,即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初步企稳:

2025年三季度净息差为2.57%,较半年报下降1个基点。资产配置方面,63.84%为信贷资产,26.61%为金融投资。

常熟银行以往的业务特色,是以“信贷工厂”模式著称的小微金融。因此其净息差在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2025年三季度为2.57%,较四大行约1.3%的净息差高出约125个基点。

从收入结构看,常熟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长放缓,主要受资产规模微增和净息差下滑的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常熟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自2024年以来,一改此前大幅下降的趋势,较上年增长158.54%,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64.75%。从明细来看,增长主要由代理业务驱动。

从单季度收入看,常熟银行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9.9亿元,较二季度下降1.01亿元。在资产扩张逻辑不再、债券收益率震荡甚至略有上行的背景下,银行收入增长停滞已成为行业共性。

2.资产质量隐忧:表外风险与重组贷款攀升

常熟银行的单户贷款多为1000万元以下,占比72.28%;5000万元以上仅占10.98%,客户以小微为主,投放对象包括企业与个人,以个人贷款为主。从表观数据看,常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略低于招商银行,但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比率则相反。

但从2024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常熟银行重组贷款占比1.54%,逾期贷款占比1.43%,重组加逾期贷款合计占比2.97%,已高于不良加关注类贷款合计的2.26%。

根据监管文件,重组贷款及逾期30天以上的贷款至少应列入关注类。因此,可能存在部分逾期30天以内的贷款仍被归为正常类,或重组后再次逾期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与上年末相比,重组贷款从19.82亿元增至32.07亿元(增长61.8%),逾期贷款从27.29亿元增至34.34亿元(增长25.8%)。无论是绝对金额还是比率,均较上年有明显上升。

信用卡不良率为4.14%,而上年末仅为1.4%。常熟银行信用卡余额占比仅1.19%,贷款以经营贷、企业贷、个人消费贷等为主。由此可窥见,小微群体信贷资产质量出现劣变趋势。

招商银行重组贷款占比仅为0.36%,其中逾期超过90天的已重组贷款仅占0.12%,显著低于常熟银行。

从公司信贷各行业不良率来看,招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4.74%,为各行业中最高的。而常熟银行在该行业的不良率为0;其不良率较高的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也仅为1.13%。

常熟银行公司信贷的不良率也显著低于其他大型银行。表观数据的优异,与重组贷款占比较高形成反差,可能存在通过重组形式延后风险暴露的情况。

从制造业PMI指数来看,近几年大中型企业的表现明显优于小型企业,这也反映出宏观层面抗风险能力的差异。常熟银行以小微信贷为主,市场的担忧也正基于此。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招商银行和常熟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405.93%和462.95%,远高于上市银行283.17%的平均水平。

3.行业共性问题总结:存量竞争下的增长瓶颈

总结来看,资产扩张暂缓和净息差初步企稳均为行业共性。

招商银行作为零售银行标杆,各业务板块发展平稳。而常熟银行的隐忧在于不良贷款压力。该行以“信贷工厂”模式著称,坚持“做小做散”,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无论是个人还是小微企业,当前的抗风险能力均有所下滑,该行重组及逾期贷款比率显著上升即是佐证。

此外,常熟银行控股34家村镇银行,借助村镇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这些村镇银行除江苏省外,多位于云南、河南、湖北等地,区域基本面明显弱于江苏。村镇银行总体不良率为1.05%,可能存在低估。市场的担忧仍集中在其信贷资产质量下迁的趋势上。

03背后根源

截至11月19日,选取市值接近的A股银行作为参考,银行股市盈率(PE)大多介于5.45倍至9.97倍之间。

近年来,国有大行业务份额持续提升,市场给予其更多估值溢价,国有大行市盈率大多在8倍左右,除交通银行相对较低外。股份制银行市盈率大多在7倍左右,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因区域和个体情况不同,分化明显。

当前招商银行市盈率为7.3倍,低于除交通银行外的其他五大行;市净率(PB)为0.99倍,与农业银行同为市净率在1倍左右的银行。招商银行年化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2.17%,盈利能力在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中首屈一指。市赚率(PR)为0.6倍,处于相对低估水平。

常熟银行市盈率为5.61倍,市净率为0.79倍,与同区域的无锡银行、江阴银行等相比基本相当。市净率略高,可能与在相似规模下因其净息差较高、创收能力较强有关。年化ROE为15.15%,为上市银行中最高值;市赚率为0.37倍,也显得相对低估。但财务数据是滞后的,市场担忧的是其资产质量劣变的趋势。

从近五年市盈率波段走势来看,银行指数经历了明显的估值压缩、修复、再创新高的过程。市盈率从2021年初的6.78倍下探至2023年初的4.18倍,随后开启修复并再创新高,目前市盈率为7.52倍。

招商银行在2021年初市盈率约为11.5倍,2022年10月末下探至5.07倍,主要受到原行长田惠宇被调查后的管理层动荡、房地产贷款风险集中暴露、理财业务违规频发以及监管处罚等事件冲击。随后估值震荡下行,又受到地缘等因素影响。2024年初市盈率最低为4.7倍,之后随行业估值修复行情上行至今。

常熟银行在2021年初市盈率约为10.77倍,随后估值一路下行,但其下行幅度不如银行板块整体。反而在2024年以来,随着个人及小微企业风险暴露显现,市场对该类业务心存疑虑,其市盈率最低曾触及5.16倍,目前略有修复。

总体来看,招商银行与常熟银行的表现分化,反映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新重底层逻辑:银行价值脉络的重塑,正从增长驱动转向存量风险定价。

招商银行虽基本面稳健、盈利能力领先,却因前期事件冲击与行业估值整体下移而受到压制,当前估值已进入相对低估区间;常熟银行尽管净息差突出、ROE领先,但市场对其资产质量——尤其是小微信贷的风险暴露与村镇银行的潜在压力——存在持续担忧。一旦不良率显著上升,其利润空间将面临侵蚀。

在银行业整体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竞争”的背景下,曾经的成长逻辑正在被重新审视。对投资者而言,理解估值分化背后的结构性原因,或许比单纯追踪财务指标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弘宇股份跌0.33%,成交额2... 11月24日,弘宇股份跌0.33%,成交额2767.40万元,换手率1.13%,总市值25.74亿元...
豪尔赛跌停,成交额1221.4... 11月24日,豪尔赛(维权)跌停,成交额1221.47万元,换手率0.73%,总市值21.94亿元。...
渝农商行跌0.76%,成交额3... 11月24日,渝农商行跌0.76%,成交额3.89亿元,换手率0.68%,总市值737.07亿元。异...
中公高科涨3.01%,成交额5... 11月24日,中公高科涨3.01%,成交额5569.60万元,换手率2.70%,总市值20.75亿元...
狄耐克涨3.32%,成交额1.... 11月24日,狄耐克涨3.32%,成交额1.01亿元,换手率3.96%,总市值34.02亿元。异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