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清朝”:为何越来越不受欢迎?四个原因客观分析
创始人
2025-11-24 08:00:28

近期以来,因为一部电影《澎湖海战》,让“清朝”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看待清朝成为大众争议的焦点之一。

对于如何看待清朝,出现一些舆论争议,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连学术圈都有争议,蔓延到民间实属正常。如果没有争议,“清史”早就修好了,这里不仅仅只是“人民史观”和“团结史观”的争议,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的定性。

这些争议暂且不谈,但有一点大概没有争议,就是如今“清朝”越来越不受欢迎,或者说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其中原因何在?接下来,就此问题做四点客观分析。

首先,开国过于残暴

历朝历代欲取天下的势力,别管是不是真心善待百姓,但姿态肯定要做出来,比如刘邦的约法三章,赵匡胤将白起扔出武庙等。然而,清朝开国前后这一段历史实在过于残暴,大概只能说“率兽食人”的黑暗时代,根本就不是传统“王师”或一般暴徒的所作所为。

比如,1644年清军入关前,还有数次入关劫掠,真可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清军入关劫掠时往往在秋冬季节,地冻天寒,被抓的百姓所受苦难可想而知(其中女性更惨),虽然学者阎崇年将之美化,但历代哪个欲取天下的传统“王师”对老百姓做过这样的事情?

还有,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将北京清城,就是将原来的北京人赶出去,然后换成八旗入住,这一过程造出多少人间悲剧?八旗入住北京,得有生计来源,于是出台“圈地令”,将河北很多汉民土地强行圈走,汉民沦为奴隶;同时,为了防止这些汉民奴隶逃跑,又出台了“逃人令”。

入关之后,还有从北到南的一系列屠城和抢劫。其中,我们熟知的扬州十日,除了极少数的幸存者外,还有就是挑选出103个“才貌超群”的汉女送给北京满洲权贵。所以,时人记载“村无完村,人无完人,妇无完妇”,惨不忍睹、不忍读之。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就曾直言清朝“得天下太易,诛戮太重”,认为这种暴力手段违背天道。

除了暴力之外,还有奸诈欺骗之举,比如欺骗善待明朝朱姓王爷,很多人信以为真,结果却被集体屠杀了;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被清朝忽悠投降,结果刚到北京就被软禁。

总之,清朝是以极端残暴又奸诈的手段开国,与传统“王师”形象开国截然不同,也与老百姓的朴素情感、道德良知相悖。

其次,统治过于阴狠

既然开国了,都拿到江山了,那么统治的时候,能不能阳光一点、开明一点、温和一点呢?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除了继续高压残暴之外,统治时还非常阴险。

在残暴方面,比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所到之处,四处烧杀抢掠,导致无数百姓沦为奴隶,还有将大量良民妻女掠到北京。这种残暴行径,连很多老牌汉奸都看不下去,上书康熙劝说,但康熙却坚持认为这是对满洲八旗大兵的补偿,斥责他们“尔等所奏,尚属肤词。”

在阴险方面,这就更多了,比如剃发易服、文字狱、康熙将道统和治统合一(道统是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过去一直在文人中,康熙掌握道统后就是儒家经典如何解释他说了算)、修四库全书而焚烧大量古籍、修明史而烧掉3000万份明朝档案、密折制度(清朝皇帝给予某个大臣密折权,其他人不知道谁有能密折上书,这就导致官员之间毫无信任感,不敢随便说话)、不准汉人超过30人聚集等。

其中,关于长达150年的文字狱,很多人可能没有什么概念,25年一代人,150年就是六代人。这么长时间的文字狱,还谈什么发展思想、科技创新之类的?

最终,清朝不少文人只知道读四书五经,甚至连司马迁、班超、李世民等都不知道,所谓“亡国灭史”大概就是如此吧;官员中,被誉为清朝直谏名臣的孙嘉淦,其“谏”之胆量和行为,连明朝一个县令都不如,但在清朝却算“直谏名臣”了。

在这种统治氛围之下,其实就如同“行尸走肉”,只能唯唯诺诺,不能也不敢有什么思想上的突破,这显然与历代正常的中原王朝截然不同,更不是中华文明的常态。

第三,晚清过于卖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间一共71年,清朝签订的卖国条约,可以说丧心病狂。对于泱泱华夏而言,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做下这种事情的王朝还能让人欢迎、赞同?

其中,甲午战争之败,赔款割地之大,真的让人费解。比如,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当时刘铭传就建议不如拿这些钱用作军费再战,张之洞等建议迁都太原再战。

其实,只要持久一点,日本肯定支撑不下去,但可惜的是,清朝却同意赔款2亿,还要割让辽东台湾等。清朝不敢打下去,实质就是为一族权力的一己私利,而不顾中国利益,毕竟赔款又不要八旗集团支付。

关于晚清过于卖国,以至卖到至今中国还在填坑,这个话题大家都知道,在此就不多说了,但其中有个话题需要澄清一下,即晚清为何如此失败?

长期以来,对于晚清失败,有一个很流行的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失败,不是清朝的责任,换个传统中原王朝结局一样、甚至更惨,实际并非如此。

上文可知,清朝统治时是既有武力压制,又有思想控制,防汉甚于防洋,于是九州“万马齐喑”,这不是中国传统;同时,清朝是八旗集团统治,这与中国传统王朝不一样,面对西方入侵,保八旗集团利益还是中国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遇到西方入侵时的诸多失败,究竟是中华文明的问题,还是清朝的问题呢?显然,将晚清失败归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失败,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第四,舆论过于美化

以清朝的客观历史来看,清朝在舆论中应该“低调”一些,这样对国家、对八旗后人(毕竟拿到了实惠)、对中华民族等都好,但现实却与之截然相反,清朝不仅在舆论中非常高调,而且基本都是高度的正面形象,最典型的是清宫剧。

从80年代到前几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再到德龄公主,不停的拍清宫剧,清朝核心人物被拍了个遍,连努尔哈赤、慈禧等都拍,而且塑造的还是正面形象。相信大家都有记忆,有一段时间满屏都是清宫剧,几个台都有“四爷”。一时之间,“喳,奴才....”、“格格”、“阿哥”满天飞,乃至出现小学生跳水希望穿越回到清朝的新闻。

但问题是:过去大家没有深究清朝历史,或者对清朝历史不太清楚,于是看得不亦乐乎,但在互联网去中心化时代(舆论无法被垄断),兼之大家更了解清朝历史了,这时会是什么感情?只能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以前有多“高调”,那么就会迎来多大的反弹。

这就犹如西方历史,过去西方人怎么说我们怎么信,对几千万人的古希腊、对每平方公里居住超5万的超过现代上海香港的古罗马城等荒诞叙事都不怀疑,但最近十几年一旦有人点出其中漏洞,于是立即引来反弹,中国人就越来越怀疑、乃至否定西方历史了。

道理差不多,清宫剧异常盛行,大肆美化清朝和其皇帝,包括发辫造型美化(如果影视中康熙是金钱鼠尾还有人看吗),等到大家了解清朝后,情感上不出现反弹才怪。

说到底,过去舆论美化清朝,除了影视还有学术圈里的(比如百家讲坛里阎崇年讲的清史)等,那么就要做好老百姓对此反弹的心理准备,毕竟现在不是八旗统治时期。比如这一次,如果没有“澎湖海战”的高调出现,大概就不会有这一次对清朝的批评或翻旧账。

综上,清朝在开国前后、统治时期、晚清阶段,都存在大量客观的问题,回避不了掩盖不了,本来就该被批评。偏偏舆论又长期高度美化清朝,偏偏不甘于“低调”,这就注定民众情绪会更加反弹,导致这种批评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多。

因此,未来美化清朝的影视等越出现,甚至还有央视助推的话,只会迎来更多的批评。笔者认为,在中国正在全力“冲刺”的关键时刻,保持团结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让清朝在舆论场上“低调”一些,别没事找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际旭创股价跌5.39%,华泰... 11月24日,中际旭创跌5.39%,截至发稿,报439.01元/股,成交130.27亿元,换手率2....
华友钴业股价跌5.03%,东证... 11月24日,华友钴业跌5.03%,截至发稿,报56.68元/股,成交34.78亿元,换手率3.18...
中际旭创股价跌5.39%,华商... 11月24日,中际旭创跌5.39%,截至发稿,报439.01元/股,成交131.96亿元,换手率2....
杜邦在华建特种润滑剂生产基地 (来源:中化新网)  中化新网讯 11月18日,杜邦公司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MOLYKOTE特种润滑...
中际旭创股价跌5.39%,博时... 11月24日,中际旭创跌5.39%,截至发稿,报439.01元/股,成交130.10亿元,换手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