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方彭依梦
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浙江嘉兴召开。
始于2003年的“千万工程”,不仅重塑了浙江乡村的面貌肌理,更造福了千万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村庄焕然一新后,如何破解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等发展困境?片区组团发展成为必然的进阶路径。
“十五五”规划建议要求“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当单个村庄面临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等发展困境时,浙江以改革创新突破瓶颈制约,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稳步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经验。
从“盆景”到“风景”
初冬的安吉天荒坪,青山环绕、树木葱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余村,游客络绎不绝。
与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游客手持一张“余村大景区”导览图,他们的足迹不再局限于余村,而是流向周边村庄。一场以“片区组团”为特征的乡村共富实验,正在这里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典范,余村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村域面积有限、业态趋于饱和等问题也逐渐成为“成长的烦恼”。游客来了住不下、消费选择少,“过路经济”问题日益凸显。
安吉余村。天荒坪镇供图
一墙之隔,景象迥异。与余村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的山河村、银坑村等,虽然坐拥同样的生态禀赋,却因分散发展一度面临“无人识”的困境。“看着余村红红火火,我们心里着急。村里有资源,但缺品牌、缺客流、缺带动。”山河村一位村民道出了周边村庄的共同心声。
先进村如何突破瓶颈?后进村如何迎头赶上?答案在于打破行政壁垒,统一规划、错位发展。
2023年,安吉提出“大余村”概念,以余村为中心,联动周边1镇2乡24个村打破地域界限,组团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统筹引进人才和资本,优化布局文旅产业,辐射范围从小余村的4.86平方公里扩大到245平方公里,以50多倍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管理。
如今,“余村”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整个片区的共同财富。山河村的特产、银坑村的民宿,在打上“余村大景区”的标签后,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显著提升。一条整合各村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将游客停留时间从半天拉长至两三天。
从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大余村吸引了60多个余村全球合伙人及新经济项目落地,片区旅游人次突破1000万,24个村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82万元,同比增长11%。2025年5月,余村旅游度假区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培育名单,标志着片区发展迈入新阶段。
银坑村民宿。天荒坪镇供图
“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一个‘盆景’,而是要打造一片‘风景’。”天荒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片区组团模式,在产业发展、数字治理、民生共享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
思路一转天地宽。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破壁”。一些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名村正积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辐射经验、资源共享等方式,放大品牌效应、创新运行机制,带动片区共同发展。
眼下,随着“大下姜”“大横坎头”“大三星”等明星片区逐一诞生,一条从“一枝独秀”走向“满园春色”的共富新路径愈发清晰。
从“单打”到“团体”
组团式发展,不是几个村的简单组合,要想形成“1+1>2”的集聚效应,产业协作是关键。
“桃园村万寿菊15盆、红友村朱顶红10盆、郭店村绣球20盆、联丰村三角梅25盆……”前不久恰逢“双十一”网购热潮,在嘉兴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的塔莎园艺基地,工作人员正对照订单清点花卉。记者了解到,这些通过直播间销往全国各地的鲜花,来自桃园村及其周边的7个合作村庄。
塔莎园艺直播间。人民网记者 方彭依梦摄
苗木是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2019年,苗木产业受到市场大环境冲击,从“不愁卖”变成“没人买”。为破解滞销难题,在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的积极对接下,2020年,“塔莎的花园”电商项目成功落户桃园村。
“来到桃园的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了5500万元,并且后面每年都有增长。”浙江塔莎园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天云介绍。
随着塔莎的发展壮大,村企双方也逐渐意识到,仅凭桃园一个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在土地、项目、资金等方面都有制约。”面对本村土地瓶颈和邻村寻求产业出路的需求,金正华萌生了“组团”的想法,“有的村有土地,有的村有资金,有的村有技术,有的村有销路,抱团发展可以取长补短。”
在盐官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郭店、新星、安星、城北、广福、红友、联群等7个村相继加入,经过近五年发展,目前已形成大桃园片区抱团发展新模式,一个以“塔莎的花园”为核心引擎的花卉产业片区初具规模。
“虽然都是种鲜花,但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各村采取‘差异化种植’策略。目前,片区内的200多个花卉品种实现了科学布局、统一产销。”金正华告诉记者,进入组团发展的村庄每年都会获得土地租金和收益分红,每个村集体每年都有2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收益。
不仅如此,塔莎“共富工坊”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整个片区光工资就发了800多万元。”金正华说,“抱团后,8个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提升了34.8%,村民收入提高了28.3%。”
村民在塔莎“共富工坊”工作。人民网记者 方彭依梦摄
今年,浙江首次针对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出台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推进产业共富,做大优势产业,提升片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更多片区组团发展的乡村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今,像“大桃园”这样以产业融合联动为方向“组团出道”的片区,在浙江还有不少:舟山市定海区大新建片区正聚焦“一条鱼”产业链发展,带动周边5个村增收共富;台州市天台大塔后片区聚焦艾草产业,联动8村发展种植、加工与文旅融合业态,年产值超2亿元;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片区则以“一核带五村、一艺兴三业”模式,推动油画、茶叶、旅游三大产业全片区协同发展,释放出乡村振兴发展的乘数效应。
据统计,2025年,浙江省片区农民收入增速高出非组团区域2%到3%,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5%。
从“输血”到“造血”
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打破行政村落的物理边界与行政壁垒?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充分发挥党建联建天然组织优势,凝聚合力,牵头统筹各类政策与资源是关键。
“十九峰上出奇峦,无限风光在东茗。”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但该乡下辖的下岩贝、金山、后岱山3个村庄却曾是“各自为战”。
为了更好地帮助各村突破发展瓶颈、发挥各自优势,2022年,新昌县成立“下岩贝·金山上”片区党委,形成党委统领、国企建设、村党组织执行、多方力量参与的党建联建新模式。该模式下,3个村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行抱团发展。
“下岩贝·金山上”片区。新昌县东茗乡供图
然而,片区组团并非“物理整合”这么简单。有些村庄虽被划入同一阵营,却依旧是“貌合神离”。要让多村“联姻”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不仅需要党建引领,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运营实体将片区内土地、产业、人才等资源要素纳入“一盘棋”统筹考量,具体解决日常运营、项目落地等事项。
为确保片区运营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新昌县旅游集团进驻片区,成立专班小组对三村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运营,高效推进硬件设施改造升级、服务管理提质升级,并将周边景点、精品民宿串联成线。
机制创新为乡村旅游赋予了活力,夯实了共富基本盘。2024年,片区总收入突破500万元,全年吸引游客60.7万人次,同比增长14.3%;旅游收入2810万元,同比增长14.8%。
在市场化运营基础上,今年,“下岩贝·金山上”片区依托十九峰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打响“出凡尘·入慢乡”品牌IP,打造“公共服务在后岱山、产业发展在金山、吃住游玩在下岩贝”的差异化产业格局,提升片区整体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新兴业态和新型农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后岱山村村民在金山村云上茶坊上班。人民网记者 方彭依梦摄
“兴村的潜能在于组团。”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王通林表示,“十五五”时期,浙江将健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机制,以片区组团牵引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建设,建设500个省级重点村组团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以上周边村联动发展,构建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系列报道专题:之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