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丹
11月22日,蚂蚁“灵光”上线4天,下载量突破100万,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灵光”首个百万下载速度,超过ChatGPT、Sora2、DeepSeek等全球主流AI产品,成为2025年底表现最亮眼的一款通用AI助手。中国AI再一次跑出全球速度。
从年初能深度思考的DeepSeek,到阿里几天前推出的AI应用“千问”,再到如今的蚂蚁“灵光”,当人们对国产大模型的接连问世发出惊叹时,更值得追问的是:何以都在浙江?
“它把AI门槛拉到了地面”
“灵光”上线即巅峰的市场表现,印证了中国AI的竞争力。
灵光APP微信公众号页面截图
众多科技博主测评表示,“灵光”的一大突破,是第一个实现了“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什么叫多模态?直白点说,单模态只能看懂和回复文字,但多模态既能读文字,又能看懂表情包、听懂语音输入,还能直接生成应用。用当下流行的说法,属于“六边形战士”!
“它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是把AI的门槛拉到了地面。”一位科技评论人写下这样的感受。
这位深耕科技领域十年的观察者,特意花了三天时间测试“灵光”,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多模态交互:他发了一张自己老家村口的照片,附带语音提问“这里适合开个什么小店”,AI不仅识别出场景是江南乡村,还生成了包含客流分析、竞品调研的开店方案,甚至附上了简易的装修效果图。
App store页面截图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有网友试用后如此评价:“之前都是用豆包和星火,灵光开启内测后尝试了一段时间,感觉跟其他AI应用差别挺大,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回复工具,还可以生成3D模型和轻应用,遇到不懂的还可以随时开眼……”
社交平台上,#30秒用AI造个APP是什么操作#等话题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晒出自制成果:义乌小商品店主用它生成“库存管理小工具”,杭州教师制作“课堂随机提问器”,宝妈设计“家庭收支记账本”。“不用写一行代码,说话就能做应用,这才是普通人能用的AI”成为高赞评论。
“数据怎么能变成仓库呢〞
“灵光”的爆发并非孤例,而是浙江AI军团崛起的生动展现。
时间回到今年年初,DeepSeek震动全球AI圈,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跳着秧歌、火遍全国,再往前追溯,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开启国产3A游戏新纪元,而这几家企业均来自浙江杭州。
DeepSeek与强脑科技、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群核科技等科技新贵,被并称为杭州“六小龙”,他们连同阿里、蚂蚁等互联网巨头,共同勾勒出杭州乃至浙江的AI产业集群图谱。
当人们惊叹于浙江AI产品的密集问世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值得探究:浙江何以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模式”“义乌模式”的商业传奇,成功跨越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高地?
答案,或许藏在二十多年前一场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正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核心逻辑。
2003年,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尚处于萌芽阶段,杭州每百户居民家用电脑联网数不足2户,“数字化”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也就在这一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率先提出“数字浙江”战略,明确要将数字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数字浙江”战略的提出,当时很多人还有点摸不着头脑。
彼时《浙江日报》时政记者周咏南回忆,习近平同志说数据库,大家不理解,商品、物资有仓库,数据怎么变成仓库呢?习近平同志笑笑说,数据库你们现在不理解,以后会理解,经济社会发展都会用着,而且都会涉及我们每个人。
超前的战略眼光,让浙江在数字经济领域率先起飞。
浙江率先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在全国率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数据共享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早在2010年就启动“两化融合”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引入数字化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
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悄然为浙江铺就数字经济坚实的底座。
“前5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
自2019年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来,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增速全国第一,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3%。“数字浙江”的战略种子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浙江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生态。
游戏科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冯骥对这种创新生态有着很深的感悟:“《黑神话:悟空》研发了8年,前5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全靠投入。这种长周期、高风险的创新,需要宽容失败的环境。”
冯骥说,在浙江杭州,政府不仅没有因为企业短期没有产值而忽视,反而提供多种维度的支持,“漫长时间的创新需要能安居乐业的环境。”并且,在这里,有大量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和供应链企业,大大降低了创新成本。
这种宽容失败的氛围,正是浙江创新生态的鲜明特质。政策的持续发力,构建起完整的创新链条。据公开报道,浙江已明确“十五五”期间人工智能发展核心目标,计划实现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万亿元,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球领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应用场景是AI最好的实验室”
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联动,也为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纷纷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格局。
图源:西湖之声
推出“灵光”的蚂蚁集团,与浙江大学开展了多项合作。在“灵光”上线前夕,双方还共同成立“浙江大学—蚂蚁集团 大数据认知计算联合研究中心”,聚焦“AI for Data”前沿方向,推动科研成果向金融、医疗、政务等领域转化。
浙江密集的产业集群,也为AI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在义乌,小商品商户通过 AI 智创服务平台,开展产品设计、多语言商品推广等工作,AI生成海报、“数字人老板娘”等应用已成为商贸场景标配;在温州,鞋服企业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的AI模块优化设计与生产流程,AI设计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应用场景是AI技术迭代的最好试金石,浙江庞大的民营经济和多样的产业形态,让AI技术能快速找到落地场景,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 浙江大学教授、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纯表示。
从“数字浙江”战略的先行先试,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从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到产业集群的场景赋能,浙江已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这片土地上,创新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战;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渗透到每个行业、每个主体的基因。
(来源:极目新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