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主办方供图
11月21日上午,第八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金融会展中心开幕。论坛上,国内外院士、行业领袖等嘉宾从多角度探讨高质量城市更新、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热点议题,现场对重庆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频频“花式夸赞”。
重庆是山水城市理念最鲜活的实践地
“初冬时节,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共同参加第八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朱长喜致辞时,就表达了对重庆的喜爱。
在他看来,重庆是一座让设计师充满灵感的城市,山水起伏、地形多变,让城市建设充满挑战,也孕育着创新与突破。可以说这里是山水城市理念最鲜活的实践地,是设计与自然共生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正经历着深刻转型,从速度发展迈向质量提升。勘察设计行业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我们要以更科学的理念、更先进的技术,让城市建设从会建走向善建,从关注形态之美迈向追求品质之美、生态之美。
朱长喜表示,当前数字化正深刻重塑行业,要加快BIM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让设计不再是前期工作,而是成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引擎。同时,要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全过程咨询能力,实现从技术服务向价值引领转变。
为全球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重庆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山水相依、开放包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蓬勃的产业活力。无论是城市建设的探索,还是产业转型的实践,都体现出山水城市的独特智慧,也为全球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机电商会常务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超说。
郑超认为,今年山水论坛的主题是“山水城桥 智创未来”,正是落实国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的生动体现。将通过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创新,让城市发展得更加协调、更具韧性。本次论坛汇聚了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相信通过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大家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更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重庆为全国超大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
“我们要深刻理解工程不只是建造的内涵。每一座桥梁、每一片街区、每一栋建筑的建设,都应当承载城市发展的智慧、社会的需求与生态的考量。”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吉勤说,土木工程不只是承载着物理空间,更承载着城市的安全韧性与可持续性。未来城市的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会不断增加,更需要跨学科跨行业的协作,从单点工程到整体系统的深度思考。
第八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主办方供图
“在重庆我们看到了一些令人振奋的尝试,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改造几栋建筑,而是开始注重片区统筹、流程优化和多方协同。智能建造技术的推广也不再是实验室的概念,而是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实践。绿色低碳理念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今后项目中形成可落地、可量化的成果,这些探索为全国超大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李吉勤说。
“对于土木工程行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深刻理解工程不只是建造的内涵。”李吉勤说,每一座桥梁、每一片街区、每一栋建筑的建设,都应当承载城市发展的智慧、社会的需求与生态的考量。技术创新必须服务于城市功能的优化,居民生活的提升和城市韧性的增强,这也不断催生工程师的角色从“施工执行者”向“城市问题解决者”转变。
让居民记得起乡愁 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行
“山水是城市的生态底色,是城市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城市是凝固的历史书。我们所在的山城重庆就有一条条爬坡上坎、烟火缭绕的老街,有吊脚楼与现代咖啡屋比邻而居,有老街黄桷树、百年老茶馆融入新社区,老城讲着新故事、新城有着老的味道,这是一种温柔的焕新,让居民记得起乡愁、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绪红表示,提起山水城市,他们实际上已经探索了近30年,它从来不是简单的依山傍水建城市,而是一场关于如何让自然更深与历史对话、与未来接轨的深刻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第八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主办方供图
在他看来,山水是城市生命的源泉,守住绿水青山才留得住金山银山,真正的生态城市是让山水融入城市肌理,形成推窗见绿、雨季内涝可控、四季有景可赏、自然与城市同频互济。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