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辉
11月14日举行的十五运会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决赛中,湖南选手张博恒从单杠上失误落地,而裁判席却传来笑声和掌声。这一幕恰巧被观众的手机镜头完整记录下来。11月17日晚,十五运会体操竞赛委员会表示,该名裁判确实出现不当行为,按照规定,对涉事裁判员作出严肃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终止比赛执裁资格等处理(据三湘都市报,11月19日)。
尽管事件有了结果,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没有观众偶然拍下的这段视频,裁判不合时宜的大笑和鼓掌,是否就会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喧嚣中?
当前对裁判的监督,大多聚焦在打分是否公平、判罚是否准确这些“硬指标”上。比如,一些赛事会通过视频回放来复核打分,或者邀请社会监督员参与评议,力求判罚的公正。但这些制度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维度——裁判的职业态度和赛场言行。一个裁判可以在技术上不出错,但如果他在运动员失误时表现出轻蔑甚至嘲弄,这种“软伤害”同样违背体育精神,却很难被现有的监督机制发现。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每一位观众都可能成为赛场公正的“守护者”。他们的镜头填补了制度监督的盲区,让那些隐藏在裁判席上的不当言行得以曝光。中国足协邀请社会监督员参与裁判评议,也是看中了这种外部视角的补充价值。
但体育赛场的公正,不能总是依赖观众的“随手一拍”。真正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更立体、更敏锐的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管住裁判的“打分笔”,也要关注他们的“表情包”。或许可以考虑在裁判席设置录音录像设备,让裁判的言行同样“可追溯、可复盘”;同时畅通运动员和教练的反馈渠道,让他们能够就裁判的职业态度问题直接发声。
张博恒在个人全能比赛失误后,很快调整状态,在单杠决赛中成功夺冠,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而对于裁判的幸灾乐祸,不应终止于批评处理,而应再进一步,反思如何在赛场上建立更加周密、严谨、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对每一位竞赛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