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垒球项目比赛现场,图为广东队对阵四川队。 通讯员 小榄宣 供图
11月的中山,空气中弥漫着体育的热情与活力。作为国内棒球运动的重要基地,中山不仅承办了全运会棒垒球赛事,还有篮球等项目。从承办赛事到全民健身热潮,从培养冠军到体育成为市民生活方式,中山借助全运会契机,书写了一份关于城市发展与体育精神的答卷。这座在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城市,正以沉稳务实、一击千钧的姿态,在全运会的舞台上挥出一记漂亮的“本垒打”。
体育基因
梁扶初之子曾在中山义务执教棒球
清晨的阳光洒在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的棒球场上,一群身着统一运动服的少年正在紧张地训练。球棒击球的清脆声响,伴随着教练的指导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些少年手中的球棒,承载着这座城市跨越百年的棒球情缘。
1892年,被誉为“中国棒垒球之父”的梁扶初在中山出生。他后来在日本横滨组织中华棒球队,两度夺得横滨市棒球冠军,开启了中国人从事棒球运动的先河,这段历史为中山这座城市植下了深厚的棒球基因。
跨越一个多世纪,2006年,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组建了中山第一支棒球队。这一消息传到美国旧金山,让一位远在他乡的老人激动不已。2008年,梁扶初之子梁友文从美国背回一台发球机,正式在中山义务执教棒球。那些年,在东升镇的村道上,人们总会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慈祥老人,骑着老式自行车,穿梭于同乐小学、裕民小学之间。
梁友文曾说,他的愿望便是看着家乡的棒球运动一步步发展起来,再以中山为发源地,向全国普及,最终走向国际。他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在中山这片土地上播撒着棒球的种子。
承办赛事
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占地146.21亩
如今,走进中山市小榄镇,一座现代化的棒球场馆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占地146.21亩的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由3座棒垒球场、1座室内综合训练馆及配套建筑组成,智能信息化系统覆盖全场馆。
2011年,中山熊猫棒垒球俱乐部成立,成功举办首届“熊猫杯”少年棒球全国邀请赛。这个名字的选择并非偶然——1941年,梁扶初的四个儿子在上海组建了“熊猫队”,为表达爱国情怀,便将棒球队取名为“熊猫队”。
2013年,中山提出建设棒球小镇,倾力打造高标准棒球场馆、高水平球队、高规格品牌赛事。2019年,熊猫纪念球场建成。2024年,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动工建设,扩建3个场馆,建成具备承办国际高规格赛事一流大型运动中心。目前,以棒垒球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新型文体旅休闲综合体正在加快建设,中山棒垒球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
2025年,十五运会棒垒球比赛选址中山。中山棒球实现了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支持、从普及推广到竞技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硬件支撑
“场地每个细节都做得十分专业”
今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棒球项目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举行。这是中山历史上承办的最高级别的综合性运动会项目,也是对中山多年来棒球事业发展的一次全面检验。
为了确保赛事顺利进行,中山市在2025年7月就举办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棒球项目测试赛——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棒球锦标赛。这次测试赛严格按照全运会标准,对安全保卫、场馆设施、竞赛运行、综合保障、志愿服务、体育展示与颁奖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实战检验。
11月10日,位于小榄镇的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迎来十五运会棒垒球项目首个比赛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运动员精神抖擞、火力全开,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姿态投入赛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比赛。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常年带领队员参加各地赛事,对于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的场地条件赞不绝口:“场地使用了高性能人造草和赛事级红土,每个细节都做得十分专业,能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竞技环境。”
除了棒垒球比赛,11月5日至13日,中山体育馆及沙溪体育馆内,女子18岁以下组篮球赛事激战正酣。据悉,为了迎接全运会,中山已完成7个比赛场馆的改造升级,硬件设施全面达到省级标准,赛事组织、后勤保障等团队全部到位。这套成熟的赛事保障机制,同样为全运会赛事提供了有力支撑。
阵容规模
近60名中山籍运动员闪耀十五运会
中山的体育氛围不只棒球。据悉,本届全运会共有近60名中山籍运动员入选各项目参赛阵容,代表广东队在田径、跳水、游泳、自行车等20余个大项中登场,多个项目具备冲击金牌的实力,阵容规模与冲金潜力均创中山籍运动员参与全运会历史新高。
在这支队伍中,既有梁锐基这样的“沙场老将”、苏炳添这样打破亚洲纪录的“飞人”,也有陈艺文这样的奥运冠军,更有许多“00后”新星,形成“老中青”三代梯队,全面展现中山体育人才培养成果。
中山跳水“双姝”陈艺文与林珊在本届全运会上闪耀赛场,她们不仅联手夺得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在竞争激烈的个人项目中,林珊夺得女子3米板金牌,陈艺文获得该项目铜牌。游泳项目中,来自中山的名将汪雪儿收获了女子100米仰泳铜牌和女子50米仰泳银牌。
继率领广东队夺得马术三项赛团体冠军后,41岁的中山小榄马术名将梁锐基在11月15日下午进行的十五运会马术三项赛场地障碍个人决赛中,以28.8分的总罚分,再夺一枚金牌。
此外,体操、篮球、武术、蹦床、举重、赛艇、跆拳道、乒乓球等项目也都有中山籍运动员的身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为荣誉而战。
人才培养
中山体育人才辈出“教体融合”是密码
多年来,中山始终坚持“体教结合、育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了“学校选材-体校训练-省队输送-国家队提升”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
在打通体育特长生贯通培养渠道方面,中山率先在全省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22所高中布局了田径、篮球等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成才路径和平台。
同时,中山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量身定制学业学习和体育特长培养方案,高中阶段累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800余名,近3年约50名高水平运动员凭借体育特长打通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入学渠道。
此外,中山还对标“U系列”赛事构建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市镇校三级赛事体系,每年举办40多项学生体育竞赛,参赛规模超3万人次。
在专业运动员培养方面,中山市体校的教练团队会定期深入全市各个镇街的中小学,通过“体育课观察、校级运动会选拔”等方式,发掘有体育天赋的“好苗子”。一旦选中,这些学生将进入“体校+学校”的双轨培养模式,白天在普通学校接受文化课教育,放学后或周末到体校进行专业训练,确保“训练不耽误学习,学习不影响训练”。
数据显示,中山市体校建校至今,已向国家队、省队输送运动员近480人,培养出苏炳添、陈艺文等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各类重大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共产生世界冠军50人次、亚洲冠军26人次、全国冠军136人次。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