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外卖骑手这一职业常被贴上“苦哈哈”的标签,被视为人生“兜底”的选择。然而,近日,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与南方报业南方社会发展智库发布了《扎根小城,活力骑迹:粤港澳大湾区县域骑手的新生活图景》报告,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在县域城镇化与平台经济下沉的双重背景下,骑手职业正成为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主动选择的就业方向,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活力。
当博罗、鹤山等地的本地户籍骑手占比超过45%,甚至接近60%时,这说明骑手职业已经成功实现了“本土化嵌入”。与传统印象中背井离乡的打工者不同,县域骑手通过在家乡就业,既获得了可观收入,又兼顾了家庭生活,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理想状态。这种就业模式的成功,对缓解农村空心化、推动县域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欣慰的是,县域骑手的收入水平已经形成比较优势。调查显示,骑手月收入普遍高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上,比如,博罗县骑手月平均收入达4200元,高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17元;鹤山市骑手平均月收入4947.6元,同样高于当地居民3146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种收入差距足以改变职业选择的天平。而且,平台经济带来的收入透明化和“多劳多得”机制,让劳动者真正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这种基于数据的分配方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县域社会中“人情关系”的桎梏,为劳动者提供了真正凭本事吃饭的舞台。
“灵活”是县城年轻人选择送外卖的另一个关键词。报告显示,县域骑手们每天在线时间8—9小时,实际跑单的时间大概就5—6个小时,主要集中在午晚两个高峰时段。其他时间完全可以自己安排——接送孩子、回家做饭,甚至打场篮球都没问题。换言之,弹性工作制让他们掌握了时间主导权。
当然,还要一些现存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比如长期备受关注的骑手社会保障问题。报告提到,基于各自现实情况,不同骑手对社保的需求也有不同,背后的原因涉及职业特性、经济压力、制度信任等多重因素。
也就是说,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真正需要的,是开放普惠、自主选择、灵活弹性和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对此,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都进行了有益尝试。其中,美团的骑手养老保险补贴已正式覆盖全国,向全部骑手开放。
面对这一新兴职业群体,各方应该展现更大作为。我们期待平台不断完善保障举措,政府部门则要加快制度创新,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这份工作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
县域骑手不仅是城市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县域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对于县城年轻人来讲,一份好工作的标准正在被重新定义。收入固然重要,但工作的自主性、时间的灵活性、对家庭的兼顾能力,正成为新时代劳动者更加看重的要素。
在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县域骑手正通过他们的实践,走出一条兼具经济理性与生活温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