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潘昱辰 编辑/高莘】
“在去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我在谈产品定义时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还是在这次采访,我谈设计时候说轮毂最难设计,这有啥问题?”11月16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短短两小时内连发三条微博,回应外界对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的质疑。
“雷军怒了”@雷军
然而这一回应却未能收获多数网友的认可,反而再度将小米汽车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诸如“雷军怒了”一类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与此同时,小米集团公关负责人王化调岗的消息,再次令外界关注到小米集团在营销以及公共传播领域的动向。
在经历交通事故、质量质疑,以及过度营销的风波之后,小米汽车来到关键的十字路口。持续增长的交付数据抵不过反复出现的信任危机。
还记得,小米集团在2021年宣布造车时,雷军发出对外宣言:小米汽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4年之后,再回首过往,我们不禁也跟着反思,小米造车满足最初社会与市场对它的期待了吗?
对于小米造车,起初,舆论都是积极鼓舞的声音。我们想这来源于以下几点期待:
第一,期待小米利用好难能可贵的用户基础。小米深耕电子消费市场多年,它的基于用户的创新思维,以及产品生态的逐步建立,令其拥有年轻而广泛的用户基础。这些用户对小米产品感兴趣,并认同小米的品牌文化。我们期待能够看到这种优势在汽车领域的展现,从而为汽车行业的用户运营和消费文化带来启发与活力。
第二,期待小米的创新理论能够在汽车行业得到复制与创新。以《小米创业思考》《一往无前》为首的著作有效地总结归纳并传播了雷军本人及小米集团的创业、创新思想,将小米的创新模式、商业模式从单一企业经营方式上升为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既代表着当代企业的创新创业探索,也映现着经济社会中成熟产业链结出的果实。我们希望看到这种模式在汽车行业的展现,从而为行业带来新的动力,为消费者带来好的产品体验。
小米YU7东方IC
第三,期待企业家“All In”的责任履行。雷军是以“All In”的承诺加入汽车制造行列的。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承诺与责任,这加深了社会对小米造车的信任感。相比企业战略没有全心投入造车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我们会认为小米的责任意识应该更强。
第四,对中国科技公司造车的期待。在小米宣布投入造车的同期,美国苹果公司宣布放弃造车。就连当时外国媒体都评价说,苹果没做成的事,中国科技公司做成了。因此,小米造车引起了国内外对中国科技公司能量与愿景的广泛期待。
而不能不说的是,小米汽车在最开始是较为符合期待的。在产品上,它实现了产品设计、功能技术与成本价格的平衡,既满足了年轻人的情绪需求,又满足了价格需求。这种与市场中原有产品差异化的产品定义,使行业也没有过多地去追究它的设计模仿问题。
同时,来自电子消费品行业的营销方式,与雷军个人魅力的打造,确实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汽车行业的竞争对手们连夜开会分析其成功要领,措手不及。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交付量的提升,用户群体的逐渐广泛,问题也在不远处出现。
此时,不知小米有没有意识到,做汽车这门生意,交付只是刚刚开始。提前完成销售业绩并不能让汽车业务部门“提前放假”。用户体验反馈、道路安全事故、质量考验、售后服务等等,都是汽车行业企业日复一日需要面对、回应、处理的问题。这也正是汽车产品与电子消费品的不同之处。跑在路上的不是一个个产品,而是一个个生命以及背后的家庭。
因此,在“产品/品牌吸引力”这一命题完成之后,小米需要持久解答的是“产品/品牌可靠性”的命题。
小米YU7东方IC
面对今日的信任危机,我们认为,小米需要的不是“对外喊话”,而是如下几点:
第一,接纳正规的危机处理流程。一个正常企业,在面对危机时,一定要体现出它对这一事件的及时关注与调查,涉及有关部门的调查时,也应按照事情调查进展节点对社会关切予以正面回应。小米应建立与社会、用户之间透明的沟通机制。社交媒体只是沟通的渠道之一,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二,“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作为跨界造车企业,小米更需要深刻认识到汽车产品不同于电子消费品的特殊性,在汽车安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从内部建立更高的安全保障标准,在安全问题上,小米是否能加大研究力度,在对智能化电动车安全问题的难点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第三,用对创新理念的执念而非花式噱头吸引人。小米对标的两个对象,保时捷和特斯拉,其实都是对自身技术/产品理念的坚定贯彻者,这种贯彻体现在对核心技术优势的经年累月的探索与引领上。马斯克的个人影响力来源于他对科技方向的前瞻性观点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探索热情上,他所表达的也常是他对事物发展的理解,而非在营销叙事上。一定程度上,营销只是过程和结果,而非本源。因此,小米在解决旧有问题的同时,仍要坚持创新,不断学习,刷新自身对科技发展、用户需求与行业的理解。
雷军与小米YU7东方IC
第四,加强售后体系建设。小米汽车的售后服务体系应针对汽车行业特点进行深度改造,包括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优化配件供应链、提升服务响应速度等。小米应意识到汽车服务不同于手机维修,需要更专业的团队和更完善的网络,以快速响应日渐增长的用户需求。
第五,不要陷入“受害者”思维。舆论对小米的质疑不是没有原因的。遇到批评时,能否把它理解为一种没有被实现的期待,而不是责难。
我们相信,科技并不止代表先进的技术,它更应该代表着人类社会对向前发展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文关怀的满足,对先进文化的诠释。所以,当一家公司宣布跨界造车的那一刻,卖车只是一种商业形式,它所承载的其实是对人出行方式和体验的新的思索与实践。
因此,当小米陷入到如今的舆论危机时,它所应该做的是回到社会对它最初的期待,看看这是否也是小米造车的初衷。
2025年广州车展将在本周开幕,这一直被视为一场可以回溯总结这一年度汽车行业发展的车展,也是小米直面问题、重拾信任的关键契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小米在产品创新与营销突破上的探索固然值得肯定,但造车终究要守行业逻辑——安全为基、可靠为本。以技术筑牢根基、用责任回应期待,这或许也是全行业希望小米汽车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