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仅从军事角度进行分析。
为了简化问题,本文只讨论中日之间可能发生的军事斗争,不涉及由此推演出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尤其是不涉及中美关系的影响。同时要强调,军事斗争虽然形式复杂,但目的往往非常明确,因此带有过多情绪化的想象都没有必要。
首先需要说明一个基本事实:目前中日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总体不大,不打的几率要高于开战的几率;而如果真的开战,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远高于大规模战争。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日本自卫队作为一支潜在的敌对力量,实力显得比较“鸡肋”。从军事力量规模、组织体系到装备水平来看,自卫队在各方面都处于全面劣势。虽然如此,但它毕竟是一支中等规模、装备体系较为完整的部队,要想在战场上取得绝对优势,中国方面也需要至少动用两到三个战区的兵力。
进一步看,自卫队真正能对我军造成威胁的主要是海上自卫队的一部分舰艇力量,其他军种的作战能力都比较有限。陆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缺乏远离本土的大规模部署与作战能力,行动范围非常受限。而且自卫队的兵力部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很多非关键区域的自卫队部队即使被解除武装,对整体军事行动的意义也不大。因此,即便通过全面战争彻底解除日本的武装力量,其实军事收益并不高(这里不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仅就军事层面分析)。
基于这一判断,如果要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更合理的方式是进行一次以“惩戒”为主的有限规模冲突,通过短时间、有限打击让日本意识到挑起全面战争的代价过高,从而迫使其放弃冒险行为。
这种作战思路可能让人觉得不够“痛快”,但军事行动从来不是情绪的发泄,而是以达到战略目标为目的的冷静手段。最有效、但也最出乎意料的行动方式,可能是直接在东京地区实施登陆作战。
这样的行动可以让日本清楚地看到与中国为敌毫无益处,并通过直接打击其政治中心,迫使其在未来选择与中方合作。乍看之下,这种打击似乎风险很大,但实际上却可能是风险最小的方案。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是,东京周边的防御兵力非常有限,防线薄弱。
目前,日本自卫队在首都圈的陆上防务力量只有第1师团,人数约6300人。这个师团缺乏主战坦克和重型火炮,主要装备只有16式轮式机动战车和FH-70型牵引榴弹炮,战斗力属于轻步兵水平。而且部队分散在东京都、埼玉县、静冈县的六个基地内,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防线。
航空自卫队的情况也类似。东京周边可直接投入防空作战的力量很有限,包括驻埼玉县的第6航空团(约40架F-15J/DJ战斗机)、驻茨城县的第7航空团第3飞行队(约40架F-2战机)以及驻静冈县的第23飞行队(约20架F-15J/DJ)。总计约100架战斗机可用于首都圈防空。此外虽然还有一些防空火力单位,但部署分散,以高炮为主,难以形成有效防御。换句话说,一旦我军突破海上自卫队的防线,日本首都圈的防御几乎不堪一击。
因此,从纯军事角度来看,对东京地区发起一次由海军和空军支援的旅级登陆作战,可能是最有效的打击方式。这种作战规模既能迅速达成战略目的,又不会引发全面战争。
更重要的是,我军长期以来针对这种类型的两栖登陆作战进行了重点训练,并建设了多个专业作战单位,属于极具优势的作战模式。同时,这样规模的兵力调动不会影响其他方向的防务部署和日常战备任务,可谓是最现实、最可行的军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