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们聊天,聊起了二十年前那桩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有个朋友突然问:“你说他当时在云南,离缅甸、越南那么近,怎么不往国外跑呢?”这话倒是让我想起,确实很多人都有过这个疑问。
要说一个人想逃到国外,首先得有钱有路。可马加爵这两样都没有。他家境贫寒,作案后从同学那里拿的钱,根本不够跑路的开销。
可能有人觉得,偷渡花不了几个钱,但那是现在大家的错觉。在2004年,想从云南边境偷渡出去,找蛇头带路至少要几千块,这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更麻烦的是证件问题,他倒是办了张假身份证,可还没出昆明火车站就被识破没收了。这就好比鸟儿折了翅膀,没有合法证件,连正规的交通工具都坐不了,更别说通过层层边防检查了。
说到边境,那可是铜墙铁壁。中缅边境光孟连县就有18个进出通道,每个通道都有边防战士严格把守。就连常年贩毒的老手都很难钻空子,更何况一个毫无经验的在校学生。这些情况,马加爵心里应该也清楚。
再说说他对边境的了解程度。他是广西人,在昆明上学,对云南到缅甸、越南的边境小路完全陌生。那些地方看着地图上离得近,实际走起来却是深山老林、湍急河流,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去很容易迷路。我有个在边境当过兵的朋友说,就算是当地人,没有向导也不敢随便往那些地方钻。
其实从他最后的逃亡路线就能看出来,他直接坐火车去了广州,后来又转到三亚。这说明他压根没想过要往境外跑,而是选择躲在自己相对熟悉的南方城市。
这也符合他的性格,一个内向的大学生,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找个熟悉的地方藏起来,而不是冒险闯荡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
咱们再做个假设:就算他当时真的脑子一热往边境跑,而且奇迹般地成功越境了,他在国外能活得下去吗?
先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缅甸说缅甸语,越南说越南语,他一个外语都不懂,连问路买饭都成问题。在边境地区,像他这样的“黑户”最多只能打黑工,而且肯定会被当地老板往死里压榨。
就像那些从越南偷渡到中国的劳工,干的都是最累的活,拿的却是最少的钱,有时甚至连工钱都拿不到。要是被人发现是逃犯,那处境就更惨了。
更重要的是法律这关。中国早在1993年就和缅甸签订了引渡条约,2000年也和越南达成了类似协议。像杀人这样的重罪,一旦被抓到,对方国家肯定会立即遣返。
当时公安部发了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全国搜捕,相关信息早就通过外交渠道传到了周边国家警方手里。
2004年前后,中缅两国在打击跨境犯罪上合作相当密切,经常联合办案。可以说,从马加爵作案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
可能有人会想,要是他躲到缅甸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个想法太天真了。且不说他一个外地人能不能在原始丛林里生存下来,就算能暂时躲藏,时间长了也会被当地居民发现。
要知道,边境地区的民众警惕性都很高,发现可疑人员都会主动报案。而且当地的地方武装也不会为了包庇一个外国逃犯而得罪中国政府,把他抓回来既能得奖励又能卖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马加爵这个案子,表面上是个大学生一时冲动犯罪的悲剧,但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什么在遇到矛盾时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当时的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是不是还不够完善?
马加爵虽然是个大学生,却在最该理智的时候选择了最愚蠢的做法。他以为逃跑能解决问题,殊不知从犯罪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无路可逃了。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法制在完善,边境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想想这些年天网系统的建设、国际司法合作的深化,就算放在今天,像马加爵这样的逃犯想要跨境逃亡,更是难如登天。
最后想说,这个案子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了个醒:遇到事情要冷静,冲动是魔鬼。法律的红线碰不得,不管跑到哪里,最终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不仅是做人的底线,也是在这个法治社会里最基本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