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为何“很需要下功夫”
创始人
2025-11-18 09:00:31

新学期以来,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忙着校对自己的新作——《全球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源流与创新》。这本书凝聚了赵月枝在清华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思考,该书未来将作为该课程的新教材使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必修课。这门课程在教学上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对现实问题有足够的解释力,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很需要下功夫的课”。

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团队开始对该课程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从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目标体系上进行创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专业新闻工作者,更要培育广泛的、自觉的社会主义传播者。”赵月枝说。

理论体系

跳出新闻讲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赵月枝说。

该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比较浅显,存在许多困惑。零散的、讲座性质的课程无法完全解答学生的疑问,需要一套系统的、学理的、思辨的理论体系直接回应现实问题。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盲点与现实挑战,团队构建了一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阐述体系。

这套阐述体系围绕经典与现实、历史与当下、普遍与特殊等辩证关系展开。学生们提问的高频话题,都可以在这些辩证关系中得到科学的解释。

“这套理论体系打破学科边界,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涵盖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学科系统,真正实现‘跳出新闻讲新闻’。”赵月枝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多年前就邀请赵月枝联合讲授该课程。在他看来,这种基于宏大理论学习得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由于其历史基础的稳定与核心理论的彻底,往往可以有效抵御外界冲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新闻观。

实践体系

从全球到村庄

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的4面墙上,分别挂着4幅作品:农民画家画的一只鹰站在岩石上“远瞩”,列宁关于为人民写作的名句,毛泽东的诗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师生在智利进行海外实践时当地民众的留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离不开丰富扎实的社会实践。这4幅作品,恰恰反映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全球到村庄”的社会实践体系,引导学生在火热实践中深化问题意识、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业务水平、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全球层面,通过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学生前往阿根廷、智利、肯尼亚、津巴布韦、伊朗等全球南方国家开展调研,在走出中国“看世界”与“看中国”的过程中,认识这些国家的真实面貌,从而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局限。

在乡村层面,学院在浙江缙云、江西浮梁等多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其中,学生在浙江缙云对13名优秀村支书的口述史采访《我在村里当书记——“双重回嵌”之路》,在今年年初作为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书目出版,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效果。

今年春季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课程中,赵月枝大胆尝试——期末大作业不是论文,而是仿照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作“中国社会新闻观分析”。“Z世代”股民、校园博主、报刊亭摊主、后勤人员……11个调研组展开了针对不同群体的新闻观调研。“这门课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立足人民的实践精神。”赵月枝说。

“这次调研给我最大的触动有两点,一是刷新和激活了我对人民概念的理解;二是让我深切感受到,学问从不只在书斋。我更明确要以‘人民为本,技术为用’作为自己未来研究的根本立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钟知伦说。

目标体系

不只是一门专业课

2022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来了一名飞行员班的工科学生。

课程结束一年后,他给赵月枝发来一段感言:“如果没有正确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最终只能陷入迷茫或在歪路上前进……之前所理解认知的都太过肤浅幼稚了,您让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所在,也让我坚定了理想信念。”

赵月枝后来收到这名学生赠送的一架他正在训练的战斗机模型。“对于一位职业军人来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味着在现实的斗争中,成为一名有坚定理想信念且文武双全的优秀战士。”赵月枝说。

在课程团队看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门思想课。每周有一个下午是该课程的开放交流时间,赵月枝的办公室在三楼,但有时在一楼也能听到讨论声,她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深度思考。课堂不乏多样声音的辩论,正是这门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思想的交锋、思辨的深度。

“真理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越辩越明,价值观的树立离不开千锤百炼的锻造。”赵月枝说。

破除西方迷思,坚定制度自信,坚守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见证了众多学生在新闻观念上的成熟。“教育者自身要真信真学,摆脱高高在上甚至口是心非的说教模式,才能真正从信仰的层面、学理的层面与日常实践的层面讲深讲透。”赵月枝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8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特朗普称计划向沙特出售F-35... 美国总统特朗普17日表示,他计划批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美国制造的F-35战斗机。如果成交,沙特将成为中...
闽人智慧|为了这件事,福建的国... 11月17日至19日,“2025中国—东盟周”在福建福州举行。图源:福州日报社记者 林双伟此次活动由...
原创 破... 11月18日,全运会女子200米复赛进行。在此前一个比赛日刚刚创造亚洲100米青年纪录的陈妤颉,仅仅...
“必须作出修正!”老搭档公明党... “必须作出修正!”老搭档公明党为何与高市早苗闹翻? 中新网11月17日电 “首相高市早苗的言论非常...
最新或2023(历届)因为在乎...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直到遇到了你,我才找到了家的感觉,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我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