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对李白的描述。
李白,字太白,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让人们印象深刻。
然而现实中的李白,却并没有诗句中那般潇洒。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他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去攀龙附凤。
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都在追求当大官,同时一生都在抱怨他没能当大官。
李白24岁时就离开故乡四川江油,踏上远游的征途,自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云游期间,他结识了孟浩然等友人,留下了不少令人叫绝的诗作。但令人费解的是,才华横溢的李白从未参加科举考试。
是李白怕自己考不上?还是他不想走上仕途?答案出乎许多人意料:李白的“黑户”身份断了他的科考之路。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人认为是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有人说在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李白的籍贯不能确定,又无牒谱资料可查,他家潜居广汉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
用今天的话说,李白一家人是“黑户口”。在开元、天宝年间,没有户籍的人是不能参与科考、不能从军的。
唐玄宗曾颁布《禁客许附贯敕》明确要求:“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这类问题),所由州县,即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这道皇帝诏书既杜绝了地方上许多附籍贯的考生,也扼断了地方官员徇私枉法之道。
可这道诏书也有不足之处,它将李白这样有才华而没有籍贯或籍贯不明的有志青年拒之科考大门之外。于是,李白纵有生花之笔,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进入科考大门博取功名。
户籍问题成为李白仕途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也迫使他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其他入仕途径。
既然不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李白便开始寻找其他方法。他一生数次隐居,莫不有其政治上之考量。如开元十九年前后的终南之隐,便别具寓意。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要实现这个理想,一般科举取士是办不到的,这就决定了他必须走以隐逸访道求官的终南捷径,以布衣之身直抵卿相。
唐时知识分子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入仕做官。除去科贡一途,隐居是唐人入仕一个重要门径,是行之偶见奇效的“登龙术”。李白基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科举,只能走隐逸求仙一途,斯所谓“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也。
李白之所以选择徂徕山,多受唐朝封禅泰山的影响。唐代,封禅之仪曾两度举行。一次是在唐高宗朝,乾封元年高宗与武后封泰山,禅社首山。一次是在唐玄宗朝,开元十三年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
两次大典使东岳泰山一时成为举国注目之区。
特别是王希夷徂徕山隐居的经历给了李白更大的启发。王希夷是徐州人,居兖州徂徕山,刺史卢齐卿就谒,因访以政事。
玄宗东封,敕州县礼致,时已年九十六。玄宗令张说访其道异,说甚重之。
以年老不任职事,乃下诏授官,特听还山。
这位王希夷可谓是“金高南山买君顾”的一大成功者。虽然他因年近期颐,未能身践台辅,一展宏图,但声动九卿,晤对三公,甚至被至尊亲召,“扶入宫中”,“访以道义”,这些都是李白梦寐以求的场景。
王希夷通过徂徕山这条“终南捷径”而荣邀帝眷,给苦心求仕的李白、孔巢父等人以极大的启发与鼓舞。
为了走上仕途,李白也开始结交权贵。他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秋,在元丹丘、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帮助下,李白第一次进翰林院成为翰林供奉,这与魏颢所谓“白久居峨嵋,与元丹丘因持盈公主达,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之说较为一致。
此外,杜甫有首《饮中八仙歌》,诗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可见李白在此之前已入翰林。
第一次进入翰林院仅过去一年多,李白便出走了。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秋,李白负气出走翰林院。
到天宝二年(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整整10年没有进入长安,所谓“十年罢西笑”及“一去已十年,今来复盈旬”便是证据。
李白在翰林院并未久待。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
后来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对于李白在翰林院的这段日子,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得更明白:“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天宝初年,唐玄宗盛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当场写下一篇“和番书”,唐玄宗大为赞赏,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然而,李白最终还是失去了这次机会。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杨玉环,乘月色观赏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
并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在准备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
哪想到这时李白已醉倒在酒楼里,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唐玄宗和贵妃见新词写的如此华美,当然高兴。故事到了这里本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惜我们的李白同志喝大了,装大了,于是又一次受伤了。
醉意朦胧中,竟伸出了脚,对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说:“给我脱掉靴子。”
当时,高力士权力很大,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决定找机会报复李白。
杨贵妃自从听了李白的《清平乐词》就喜欢上了并常常吟唱,高力士便趁机挑拨:“我本以为贵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对他恨之入骨,没想到你这么喜爱他的诗!”
杨贵妃吃惊地问道:”李学士怎么会侮辱我呢?”
高力士说:“诗中不是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吗?汉朝的赵飞燕出身歌女,后来虽然被立为皇后,但因为作风不正被贬为庶人,李白将赵飞燕跟您相比,可见别有深意。”
杨贵妃听了之后信以为真恼怒起来,唐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李白自恃才高八斗,不走寻常路,然而千金散尽,却没有捞到一官半职。他的第一次附凤发生在他走出茅屋,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
开元十六年,李白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并当了上门女婿,在古代叫做“入赘”,就是现在网络小说中所写的地位低下的“赘婿”。
可惜的是他就生在那个时代,没有穿越大神的各种神技能,人们根本就不拿正眼瞧他。在做上门女婿的这10年里,并没有沾到光捞个一官半职。
在许氏夫人不幸病逝后,只得携儿带女移居山东。
在经历了两段露水姻缘之后,李白有了第四次婚姻,是与唐高宗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宗楚客在朝野中声名狼藉,后来唐玄宗起兵诛灭韦后集团时,也将宗楚客一并处死。
但李白并不计较这些东西,还是做了上门女婿。
李白与宗夫人新婚不多久,他就匆忙远遁浪迹天涯了。这其中原因在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诗里,有此几句陈述: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朱帘。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可见,这家人也是很看不起上门女婿的。那李白为何两次甘当“赘婿”,只能说李白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是首先想着“攀附权贵”来提升身份地位,以便于结交权贵跻身仕途。
诗人以不世之才自居,他不是依靠科举而是想通过有人举荐而当官,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走后门。在连连碰壁之后,连一向蔑视权贵的大诗人李白也不能脱俗,四处宣称自己和李唐皇室同宗。
自称为陇西成纪人,认定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25代孙,16世孙李暠之后。与李唐王室中的一些人物交往时,经常理直气壮地称他们为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等。
李白曾经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过三首诗,名为《寄上吴王三首》。毫无愧祚地自称“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是他也是老李家这颗大树上的枝杈,与那些金枝玉叶同气连枝。
在《赠张相镐》之二中还叙述了自己祖先的功业: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然而,李白的家世是个盘根错节、具讼纷纭的问题。唐人在宣称族性时须有谱牒一类证据,而李白显然无此证据。
李白与陇西李氏以及唐室族人联宗时随心所欲,从未维持一定的辈分关系。至于历来所笃信的主张李白为陇西李氏的两种重要资料,即李阳冰的李白集序及范传正的李白墓碑,则有理由怀疑它们并不可靠。
范碑所根据的似乎只是李阳冰的序,而李阳冰的序则似乎源自李白自述。至于李白自述,则游移不定,并无定说,这可由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一段不同说辞得到证明。
由李白似乎没有任何有地位声望之近亲看来,他较可能出自一个普通或甚至寒微的家族。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正式认可了他们的身份,但是却把李白一族排除在外。
李白为了当官,其实是费尽心机的。为了当官,他曾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拍一个姓韩的刺史马屁。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甚至前往投奔永王李璘,还写下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一再标榜自己有管晏、鲁仲连、诸葛亮、韩信之才,只可惜纵观其一生,实在是情商堪忧,我们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在是仕途上接二连三的失意。
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那一年,李白病体初愈。因为此前他参加永王东巡,在公元757年被判流放夜郎。
李白究竟到没到过夜郎(今贵州辖内),至今仍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流放夜郎意味着,诗人李白的仕途从此打上句号。公元762年,官场失意的一代诗仙在安徽当涂县去世,终年61岁。
据说《临终歌》就是他在病榻上所写。
李白被下狱后,在一首诗中说“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意指自己是被永王胁迫的。有研究认为,李白从军永王说不上是内心的妥协,这是他顺着中丞宋若思、右相崔涣两位大臣给他搭的梯子走下台阶的举措。
在诗人一生的最后几年中,生活十分凄凉。但他却依然没有放弃做官的愿望。
上元二年,当东南地区吃紧,朝廷派李光弼出镇临淮时,61岁的李白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机会,打算赶往临淮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可惜半路就病倒了。
第二年,一代诗仙在安徽当涂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李白多次抱怨不受重用,但如果唐玄宗真的让他当实权官,他能做好吗?从李白在官场上的表现来看,他显然是干不好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李白不善于团结人。
他在唐玄宗身边工作,本来直接接触皇帝,有大把机会的。为什么最终唐玄宗不待见他了?就是因为他不团结人。
他得罪了唐玄宗身边很多的人。著名的“杨国忠研墨,高力士脱靴”的故事,在历史上未必发生过。
但也由此可说,李白确实不太团结人。因为不太团结人,没有很好的肚量,得罪了不少人,那些人才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才不待见李白。
对于当官来说,团结人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团结人,大家才为你说好话,你才能当大官。
否则,大家都弹劾你,你就只有下课了。毕竟古代是人治社会,皇帝天天听到的都是说某个人的坏话,他怎么还会用这个人呢。
其次,李白不善于巴结。实际上,要搞定唐玄宗,当上大官,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
李林甫有什么本事,为何能当宰相?无非他巴结唐玄宗。杨国忠有什么本事,为什么能当宰相?正是因为他巴结唐玄宗。
安禄山脑后有反骨,为什么他依然获得唐玄宗的信任?还是因为他巴结唐玄宗。
李白身上有双重人格的表现。你让李白巴结一次,或许是做得到的,让他天天溜须拍马,他就做不到了。
再者,李白不能忍耐。他在皇宫中,不再受唐玄宗待见的时候,他立刻就坐不住了,辞别唐玄宗,重回民间。
回到民间,立刻就写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显然就是李白不能忍耐的缘故。
“忍耐”在古代官场中是一门学问。谁要是能“忍耐”,谁就能笑到最后。
李白不懂这门学问,所以他当不了官。就算当了官,他不能忍耐,自然就沉不住气,当然也做不好。
最后,李白不勤政。李白到了长安以后,他想当实权官,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给唐玄宗提过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甚至也没提过任何建议。
不但如此,李白还很不勤政。在长安的时间里,整天都是饮酒作乐。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也就是说,不管李白的能力怎样,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考察,他在“德、勤、绩”三方面,显然都是不合格的。
由此可见,李白虽然天天抱怨没有得到重用,但如果唐玄宗真的重用他,他显然也是做不好的。
在《李白诗全集》中,有“龙”的诗近二百条,涉及龙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直指“神物龙”的“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描写“山水龙”的“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喻指“人杰龙”的“得水成蛟龙,争池夺凤凰”“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言称“工具龙”的“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等。
但是,在《李白诗全集》涉“龙”诗句中,出现比较多的,要数以“攀龙”“龙飞”“龙颜”“龙鳞”等表现“帝王龙”的达二十句——这可以说是李白“龙”诗的第一个特点。
如“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跪双膝,立两肘。散花指天举素手。拜龙颜,献圣寿”“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惟昔不自媒,担簦西入秦。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臣”。
这些诗句表明,李白有浓厚的“帝王龙”情结。“帝王龙”情结,换个说法就是“攀龙意识”,即通过献身皇家、结附帝王以建立功业、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的意识。
在《赠张相镐二首》中,李白将自己的“攀龙意识”讲得很明白: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六合洒霖雨,万物无凋枯。”“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
还有《赠溧阳宋少府陟》:“李斯未相秦,且逐东门兔。宋玉事襄王,能为高唐赋……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
在京城长安受到挫折后,李白有些消沉,“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但他没有死心,想着还有实现理想的机会。“遂令世上愚,轻我土与灰。一朝攀龙去,蛙黾安在哉。”“何日清中原,相期廓天步。”
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时,其墓地位于龙山,小的让人觉得寒酸。以至于诗人项斯(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路过当涂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葬缺官家礼,诗残乐府篇。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罪,遗坟野火燃”。
五十五年后,李白之墓才移到龙山对面的大青山。晚唐诗人范传正说:“(李白)旧坟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
从李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才华与能力并不总是一致的。李白无疑是唐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但他的政治才能却远远跟不上他的诗歌才华。
他一心想要“攀龙附凤”,却始终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最终只能在仕途上一再碰壁。
李白的悲剧在于,他始终没有认清自己的真正优势和不足。他的优势在于诗歌创作,而不是政治斗争;他的魅力在于浪漫洒脱,而不是官场周旋。
如果他能够早些认识到这一点,或许就不会在官场这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些仕途上的失意和挫折,丰富了李白的人生经历,也促使他创作出大量动人的诗篇。也许正是政治上的“攀龙无术”,才造就了文学上的“诗仙”李白。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白的官职早已无人记得,但他的诗歌却永远流传。这或许是对这位伟大诗人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