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轻舟
排版 / Rinz
漫天风雪中,羸弱的小男孩怀抱受伤的小狼,吃力地在雪地中前行。他的对面是眼中散发着野性幽光的狼群,背后是漆黑不见归路的山林。远处,父亲焦急的呼唤和马蹄声渐渐逼近。
就在狼群露出獠牙之时,父亲举起了猎枪……
以上内容,出自本次B站寻光小宇宙金奖、动画学术趴优选奖双料获奖作品《野性动物》。
“寻光小宇宙奖”是由哔哩哔哩自2019年发起的原创动画短片赛事奖项,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在校大学生及初创动画工作室等青年创作者,旨在为其提供原创动画作品展示平台。今年第七届寻光小宇宙总播放量近1亿,接近往年总和的两倍。
清冷压抑的色调、独特的绘本画风、紧张深沉的剧情、优秀的作画和配乐,让《野性动物》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观众们的好评。
观众评论
不同于作品的冷峻气质,本作导演吕天韵是一位欢脱而爽朗的作者。她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拓展动画专业,代表作有《琴语》《恶性循环》等。
导演吕天韵
感觉belike↑
本次学术趴特邀吕天韵来做客,请她分享自己的创作心路、制作技巧、协作分工及幕后轶事,以及相当实用的解压小妙招和绝赞心态养成法。
01
不拘:“女导演也可以做冷峻的故事”
轻舟
《野性动物》从画面到剧情都透露着冷峻的气质,它用近乎冷漠的客观态度解构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天真想象,让大自然的残酷跟孩子的单纯形成鲜明对比。请问最初是怎么构思这样一个故事的?
天韵
我的灵感来源于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韦斯·安德森导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它讲的是关于身份认同和天性觉醒的故事。这里面所有动物都会说人话、穿人的衣服,狐狸爸爸也是。
狐狸爸爸一直说自己有恐狼症,但他一直没有见过狼。直到他真的见到一只完全保留着原始野性、不穿衣服不说话的狼时,那一瞬间的震撼让我想要流泪。
片中的主角不甘于过平庸的生活,他偷窃鸡鸭、偷酒,与其说为了生存,不如说是在追寻自己作为野性动物的证明。那种对野性、自由、广袤天地的无限向往,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非常有共鸣。根据这个,我创作了《野性动物》故事第一版。
我是在差不多研二上学期构思的第一版故事。当时在上一门导演课,要做一个动态分镜作业,训练重点是引导观众视觉注意力。我创作的第一个场景是小孩怀中抱着濒死的小狼,独自站在风雪中,对面是虎视眈眈的狼群。
前期设计
我在构思如何表达出恐惧感和压迫感,以及如何做下一个镜头才能让观众意想不到。这是我最想做的一个片段。
到了毕设阶段,我把这个片段扩张成了完整的故事。小男孩遇见了狼,表现出深深的恐惧,但他也足够勇敢,能够在暴风雪中独自把小狼送回狼群。同时,他内心非常温柔,没有办法对动物扣下扳机,不能成为父亲期望中的样子。
我塑造了男孩和父亲的冲突,以及人类和狼群的冲突。最初我处理成了很温柔的结局,大家可能能猜到,就是最后白狼救了男孩。但实际画出来时,我感觉这个结局太刻意,又很容易预见。
于是我开始思考:狼有什么象征?狼象征着不羁,因为它们终究是狼,它们的野性不会因为人类的幻想而改变。男孩的父亲明白自然是多么残酷,软弱就意味着死亡。所以最后拯救了男孩的不是狼群,而是爱着他的父亲。此时男孩自己也有所成长,他理解了生存的代价。
轻舟
正好说到“父亲”这个角色,在短片中,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在构思过程中,这个角色是后来才加进来的,是吗?
天韵
其实一开始也有,但最初把他塑造成了从头到尾都很冷漠的人。因为被我塑造成一个高大、粗犷的草原汉子形象,体型比较方正,宽厚。 但是我们看不清他的表情,也是想表达在孩子眼中,他的内心比较封闭,情感也比较压抑。
在我第一版结局里,是父亲射杀了白狼。他以为白狼要伤害男孩,但其实白狼救了男孩。这一版故事中,父亲是人类自大的象征,太冷酷。跟最后成片出入还挺大的,代表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成片的话,结局他化身白狼王,用体温守护儿子,与狼群搏斗至死,以生命诠释了他自己的爱,也是让角色稍微立体了一点点吧。
父亲人设
轻舟
《野性动物》从质感到画风都比较独特,有手绘的颗粒感,请问是如何构思、如何制作的?
天韵
主要是动画分层和后期制作的配合。基础的人物角色动画用封闭矢量线条绘制,再用AE完成线条风格化。角色身上的材质以及阴影、高光都是逐帧的,叠在角色身上的材质则是4帧一循环,形成一个动态的感觉。但角色阴影是手涂的,我们制定了笔刷标准,这样请助手来帮忙也可以保持画面的统一性。
标准化的上色指南
做后期时,最后的合成和摄影都做了色彩的统一。我画阴影时用的是很亮的颜色,但最后阴影会根据不同的光影、不同的时间在AE里进行统一的颜色校准。这套比较标准化的模板可以保障多人协作,也可以保障风格统一,矢量线条也方便修改,保证了效率和质感的平衡,让片子可以高效、有序地推进。我们的制作时间有限,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体量如此大的动画制作,我认为还是要实现流程化、模板化。
轻舟
这个很有趣,因为大家现在关注更多的可能是片子内容本身,充其量扩展到技法和思路,但对于幕后多人协作的流程以及标准化关注得并不多。《野性动物》的制作过程,虽然参与人不多,但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因为制定了统一的、可以量产的标准。
天韵
对,你知道自己做不完的时候,脑子转的最快,啊哈哈。
而且我们不希望市场上所有片子都是一个风格的,但如果是比较独特的风格,又很难量产。想让所有参与者都适应这个风格,就需要一套标准的模板,我自己也比较喜欢研究这个。现在这套流程是我根据自己做插画的流程、思考如何把我的美术实现、再做测试镜头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轻舟
这个流程可不可以推广到其他风格的项目中呢?有没有普适的可能?
天韵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不同的风格都有不同的实操方式,就看如何取舍了。感觉还是要大胆一点,千万不要说觉得这个风格做不出来,就转向更普遍的风格了,还是要对自己的东西有自信。
轻舟
除了人物,《野性动物》里也呈现了很多简约又传神动物动态。对于很多画师来说,画动物要比画人物陌生得多。请问关于动物动态是如何练习的?有什么好用的参考吗?
天韵
我可以推荐一个网站:sketchfab。上面有很多三维模型,可以旋转找角度,还有很多动画师已经给你配好动画了。我经常以它为透视参考,然后根据我自己的美术设计,再进行绘制。
我自己的速写基础也不是特别好,但是现在技术、工具那么多,我认为完全没必要因为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就很困扰,甚至放弃某个角色。要善用工具。
轻舟
《野性动物》上传到平台之后,有没有收获一些印象深刻的评论和反馈呢?
天韵
这个肯定有。我喜欢去参加影节,有时在映后提问环节,观众的提问都非常深刻,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时我会觉得我还要继续学习、继续提升自己的水平。
这次作品上传之后也收到了一些有趣的评价,比如有人说我的作品很有“爹味”,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大家默认女性导演的作品一定是细腻温柔的呢?我认为女导演也可以做冷峻、严酷、残忍的作品。
在B站,有很多人的理解甚至比我自己的构思还要深入。
有一位观众说他带着“人类对野性的驯化”的猜想看了下去,当他看到乌云追着人的时候,他就猜人类会不会也是野性动物。但是最后看到白狼流着血,联想到父亲之后,他恍然大悟说,父亲其实与被捕兽夹夹住的狼是一类的,只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小孩也只有以胜利者的身份才有资格对其他的生物表现出同情。我们人类是不是总抱着动物也会回馈人类的心态去对待动物?就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强大的,是高于动物的,所以才会产生这种同情的感觉。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好,
还有一个网友说看到白狼出现时,还以为是山神一类的设定,看到最后才发现哪有什么神灵啊。我觉得说得好好呀!网友们真是太厉害了。
虽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当能遇到真正理解你的人的时候,其实也非常开心。当然也会有很多批评的声音,但我会把这个当作动力,我想:我会再出新作品证明给你看的!
02
协作: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轻舟
除了画面之外,《野性动物》的配乐也让人印象深刻,融入了一些草原的呼麦和吟唱元素。请问这方面是如何考量的?又是怎么去挑选和制作的?
天韵
我的作曲叫楼长,他是非常有才的一个实验性的电子音乐艺术家,我可以直接复制他的回答哈哈。以下回复来自楼长:
《野性动物》的配乐宗旨,就是需要给出画面中没有但是导演需要表达的情感与信息,这种超自然感和仪式感也是驱动这部动画的核心。因此,在vocal(人声)的选择上就是都是这么处理的。呼麦传统和打击乐合成器的设计都朝向仪式感与沉浸感来设计,来扩张画面张力。
因为《野性动物》中画面里的信息量已经非常庞大,并且声音的设计也已经很饱满,所以配乐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减法,除开完全由音乐主导情绪的高潮部分以外,都只保留了最简洁有力的部分。导演在前期进行角色设计的时候,就对文化要素的要求非常高。(天韵:太捧我了,删掉删掉~)
楼长LouZhang
楼长他本人最擅长部落与电子实验风格的音乐。将原声的传统乐器人声进行重采样和再演绎,是他最擅长的一种作曲手段,这也是我们一拍即合的原因。
我也向楼长明确表达了:希望融合呼麦人声合唱这种民族的元素来表现草原的野性、自然的灵性,还有祭祀的神秘感。
让我特别高兴是,我把动态故事板交给他后,我们第一次开会基本上没有修改任何内容,直接一条过!他完全理解我想要什么样的音乐、想表达什么内容。我也给他充分的创作空间,这种创作空间也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我真的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拍即合、这么有才华的作曲家。
轻舟
具体到声音设计,主创有什么考量呢?
天韵
在这部作品中,我设计的声音系统构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听觉世界。现实世界采用真实的环境录音,如呼啸的风雪声、急促的呼吸声和清脆的马蹄声,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雪地采样中
而想象世界则运用特殊音效设计:暴风雪声逐渐异化为玻璃碎裂的质感,神秘的骨铃声回荡其间,沉重的呼吸声被赋予水下般的窒息感,狼群的脚步声经过强化处理更具压迫性。
在剪辑上,我们通过快速切换父亲和儿子的声音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父亲那边环境音丰富动态十足,儿子这边声音逐渐抽离只剩沉重的呼吸声,这种声音蒙太奇不仅生动展现了角色的不同状态,在不用依赖台词的情况下,成功营造出神秘氛围并推动叙事发展,让观众从听觉层面深入感受故事的情感张力。
片中小男孩的声音是由我的亲弟弟录制的哈哈,很可爱吧,我们去到了东北最远的地方录的音,那里的雪和我片子中想象的一样厚!音效的制作由我两位宝藏音效师:陆璐老师和Kevin Remy老师完成,我的团队真的很完美!!!
录音团队
很完美的一次合作经历,我们在录音最后一天住在了小小的录音室……很是怀念呀!(第二天我就因为枪击案回不去家了)
轻舟
枪击案是怎么回事Σ( ° △ °|||)︴
天韵
当时美国学生在进行反战游行,我们学校“军事化”封闭了,进出校园需要过安检,平常大门都会上锁。当时我的片子只剩几天就要放映,某天晚上我在工作室干活到很晚,开车回家时,发现我所在的街区进不去了!有一个警察手放在腰间的枪袋子上向我走来,我经常看短视频说美国警察靠近你的车,双手必须放在方向盘上让他看见,所以我当时动都不敢动,手一直举着。
然后警察让我下车,我身体抖得可以筛二两面了,估计警察看着我像学生,就语气温柔了一些说,“这条有人持枪躲藏,我们封闭了整条街道。”
我就回不去家了(〒▽〒)
我跟警察求情说:“求求你让我回家我要做毕设啊!”警察不让,我只好把车开回学校超市的地下室,在车里睡了一晚,等于浪费了一个晚上什么都没做。
第二天我赶紧回家把文件拷出来,飞奔到学校门口,保安把我拦下了,要核查我的身份。我又跟保安求情:“求求你让我进学校吧,我马上要迟到了,我要答辩啊!”保安铁面无私地说不行,让我排队做安检。
我已经很久没那么高强度运动过了!心脏都要停跳了!但是后来一想,可能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为一个毕业答辩如此拼命。当时我觉得,就算在此倒下了也值得!
图源天韵小漫画
轻舟
天哪哈哈哈,好崇高的使命感!
天韵
好在最后赶上了。太drama了,好像做个毕设还要经历枪林弹雨似的!
轻舟
那我们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困难时刻?
天韵
最开始分镜一做完,一看时长12分钟,工期只有8个月,就已经觉得很困难了。(笑)
在前期筹备阶段,我花了一段时间进行风格化流程的探索和测试。虽然实验过程很耗时,但为了能给后续量产奠定基础,这个探索是必要的。
其他困难就是:太痛苦了!太累了!太烦了!身体也痛苦,精神也痛苦!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孤独地创作,孤独感有时候很难克服。你会问自己:你付出这么多,到底值不值得,到底为了什么。有一段时间我很痛苦,因为我的后背肌肉非常酸痛,有时候坐都坐不住,就只能站着画。后来也是强制让自己锻炼,合理安排时间,教授们也纷纷推荐中医理疗师,同学也教你怎么蹭学校的保险做免费按摩,只要你肯交流!别把自己憋着。
制作上的困难的话,因为我喜欢不停地夸自己,你就是很棒!你能坚持就是很棒了, 对不对!对!(自问自答)。而且我最喜欢做的流程是后期,因为马上就可以看到最后的效果。所以我经常渲染完一个镜头,然后夸自己:哇,我怎么这么厉害?转头去画动画,画得快要烦死了,再去渲染一个镜头,又觉得自己可以了,再去画动画。就这样交替进行,一颗糖、一鞭子,循环往复。
愉快の后期制作
轻舟
成为一个永动机。
天韵
虽然在国外,我身边的朋友不管什么人种,都会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因为大家都是远道而来,为了成长,为了创作,大家都非常能理解你的处境和困难,还有心理上的孤独。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咨询同学,也可以单独约谈学校的教授。跟教授聊天不一定要聊工作或作品,也可以聊聊感情问题、生活琐事,我觉得这挺好的,主要得有一个宣泄口,不能总是一个人憋着。
还有,如果我在工作室做不下去的话,我就会带上所有设备,突然开车跑到另一个城市住几天,换一个环境,在宾馆里继续画。
轻舟
我也看了天韵的本科毕设《琴语》,两位主角在火车上隔着墙壁敲手指弹钢琴那段,让人感到非常浪漫。但是感觉《琴语》和《野性动物》的叙事和美术风格都很不一样。请问做这两次毕设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想呢?
《琴语》
天韵
《琴语》是我本科小组合作的作品,那是我第一次做导演,现在回头看感觉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真诚的地方。
我觉得《琴语》比《野性动物》更真诚,因为它部分取材于我真实的经历。以前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坐绿皮火车,每次我都选卧铺最上层。当我躺在最上层时,会感觉所有的声音都飘在下面,好像站在一个大堂的角落里,所有声音都是虚的。这时候我就会认真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所以就有了《琴语》这个本子。
因为要五个人一起合作,所以最后选了一个大家都能适应的绘画风格。但当时赶上了疫情,大家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没法在学校线下交流,所以合作上非常非常困难。独自窝在家里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每个人家庭环境不一样,我作为导演,不知道组员在家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我能感受到大家的痛苦,但我们不在一起,没有办法很好地疏通情绪,沟通很不便。
好在最后我们成功完成了这部短片,我也觉得很幸运,我的组员们都特别靠谱,没有人中途放弃,大家都拼到了最后一刻。
而《野性动物》的美术是为剧本服务的。为了塑造积雪松软的质感,我主要运用了彩铅和蜡笔的材质,凛冽的笔触也可以表现暴风雪中模糊的视线。又因为是孩童视角,所以整个画风都比较偏向绘本。
当然我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制片Daisy老师负责了动画以外很多的杂事,比如排期、订录音室等等。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两次都遇到了特别好的伙伴。
《野性动物》制片表
03
成长:热爱它,靠近它
轻舟
最初是怎么接触到动画行业,为什么想要学动画呢?
天韵
我印象很深刻,我幼儿园就开始临摹《哪吒传奇》的封面了,在家里的出租屋房间的墙上画满了画,很幸运我妈妈没有阻止我,而是跟房东解释一番说会自费刷墙。到了小学开始自己画丑小鸭的故事,还画了非常简易的小漫画,还订成册给人家看哈哈哈。
小哪吒~
到了中学开始喜欢日本动漫,但是当时并不知道有动画专业,也没有系统学过画画。直到有一天,一个也很喜欢日漫的高中同学在分享大会上介绍了动画专业(我们高中老师支持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好),那个同学还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动画的制作流程。那时候我才知道,哦,原来还有动画专业这么一说。
于是我就告诉家里人:我想学动画。他们当然不同意,也不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希望我去当老师、医生、律师什么的。我就在家里哭,最后我说了最关键的一句:“我再怎么学也超不过那几个学霸,而且我也不开心,加个美术说不定还能开开心心的上个牛牛的学校捏。”于是我妈妈同意了。到了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才开始找画室学画画。
轻舟
所以你开始做美术生也是比较晚的事情了,但是很坚定。
天韵
对。当时我不知道我学习是为了什么,直到知道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走,我才真正知道我想要做什么。我妈妈后来也回忆说,我之前的学习状态就很没动力、很无趣,但知道自己目标是学动画之后,我连学习都变好起来了。
轻舟
这个就是信念的力量啊~那在你追番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对你影响很大、或者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动画作品?
天韵
一个是前面说过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我看了得有50遍,每次都全神贯注。我觉得它兼顾了美术、趣味性和艺术性,真的非常厉害。
还有就是《魔法少女小圆》,它对我影响很大。它的风格非常强烈,但又不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强烈,把商业和艺术结合得非常好。它的视觉设计充满象征性,配乐更是一绝!(激动)我非常非常喜欢那种祭祀和神性的感觉,这从我的作品里也可以看出。小圆还探讨了愿望的代价和牺牲的意义,给人很震撼的思考,超出了普通动画的范畴。
还有一部波兰动画叫《杀掉它,然后离开这个小镇》,这个作品有点《百年孤独》感觉。《百年孤独》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个影片制作好像花了14年,每一帧都是导演自己画的,是一部将个人记忆、童年创伤和超现实幻想结合的动画作品。比起那种线性叙事,它更像是做梦一样的潜意识旅行。我们可以跟着主角——一个成年男人的视角,回到他的童年。
我看过影片幕后,导演说在创作过程中,他的很多朋友去世了,所以他把已故的亲人朋友、还有童年的恐惧都化作了小镇上的一个个幽灵。“杀掉它,然后离开这个小镇”,这个过程就是摆脱过去、摆脱内心的恶魔、以及困住他灵魂的小镇本身。作品探讨了如何与过去及回忆和解,又如何从记忆的牢笼中逃离。这部作品给我散文一样的感觉。
轻舟
好,吃下安利!那天韵在中美两国的动画专业都就读过,就你个人感受来说,有什么相通和不同的地方呢?
天韵
美国整体上更倾向于鼓励式教育,你做什么他都说好,也会稍微给你提一点意见。课堂氛围也很自由,强调思维发散和个性表达,不会限制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教授非常支持你去做你想做的事,即使他可能部分观点与你不一样,也会尽全力帮你。
但这种自由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教学体系太松散,没有统一推进的节奏,所以对学生的自我驱动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认知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所以,如果你想出国学动画的话,需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并且要学会寻找资源、抓住资源,不然没有人管你,很容易迷失方向。
前期人物设计
国内更侧重于技术培养和项目完成,有更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训练任务,所以中传学生的基本功都很扎实,也非常抗压,整体概括就是:技术过硬、执行力强。亚洲学生到了美国之后也非常非常卷,有时候会吓到外国同学。(笑)但外国同学也不会因此强迫自己做任何事,他们只会觉得“哇,你好厉害”,然后继续做他们自己的事。
轻舟
好松弛啊!这么看来,在中传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再去一个能收获正反馈的地方深造,这个路径还不错呢。
天韵
对,因为我在国内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太厉害了!我太容易受打击了,于是发奋图强的搞基础!哈哈哈。
04
心态:放手去做就可以了
轻舟
平常有什么办法保持创作状态吗?遇到瓶颈的时候会去什么地方寻找灵感呢?
天韵
这个我也在学习。我也经历过很多次那种不知所措、感觉无论如何都推进不下去、无法完成的情况,这种时候最好休息一下。做不动了就休息,千万不要贪。
前期美术设计
遇到瓶颈时,我一般会出去玩两天,也可能去参加影节之类的。一方面旅游可以转换心情,另一方面有机会跟别人交流、看各种各样新片子,而且多看书,真的很有用,有时候短视频平台的长视频、科普视频、讲解视频,也挺有用的!但我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目前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并不是标准的上班族,所以这种随时停下、随时出发的方式可能不具有普适性。
但我觉得,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要尊重创作起伏的周期,不要过多地压榨自己。瓶颈可能不是问题,而是你马上要升级了的信号,所以适当的休息很有必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看到别人有持续性的产出就觉得你自己要完蛋了、或者太没用了,不要这样想。还是要相信你自己。
轻舟
心态非常重要呢。现在有什么关于未来的规划吗?
天韵
我现在有在做新的神秘短片,敬请期待。
轻舟
大概什么时候能看到呢?
天韵
还不知道,哈哈哈~
轻舟
哈哈哈好的,那我们就期待着。最后,对于现在还年轻的动画学生们和想进入这一行的小朋友,有没有什么经验和建议?
天韵
我觉得就是不要想太多,不要被情绪困住。情绪是随时都会有的,但是要接受你的情绪,不能让情绪阻止你继续前进,有痛苦是好事,因为痛苦是文学、是创作的温床。而且一年后、三年后、十年后回首,你发现那不过是你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
还有就是,痛苦需要被接纳,而不是逃避吧。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所以,放手去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