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过一个“新穷人”的概念。
他们并非一无所有,甚至拥有不菲的收入,却主动选择了另一种“贫困”——被无尽的消费欲望所奴役,因膨胀的虚荣心而重返困窘。
“在消费主义社会,一切的消费都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为了维持一种身份认同。”
这句话,足以让我们在每一次冲动消费前,停下深思。
如果你手中正握有三四十万的存款请务必警惕,这并非你跻身某个阶层的入场券,反而可能是将你拖入欲望泥潭的最大诱惑。
01
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天跟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说:“我一定会让你养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了:“你别费劲了,我只会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自那时起,只要有客人来访看到空鸟笼,几乎都会地问:"教授,你养的鸟死了吗?"
卡尔森起初会尝试做解释,时间久了,他便感觉很有心理压力。
最后卡尔森还是选择了妥协,买了一只鸟,放进笼子里。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应”。
人们在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后,会不由自主添加与之相关的东西,只为了让它“显得合理”。
为什么很多人在拥有三四十万存款以后,很容易就会掉入消费陷阱?
答案就在于,资本看中了你口袋里的钱,并利用了你的这一人性弱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不断有商家告诉你:“30万以上的车是中产人士的标配”。
你接受了它的说法,而你刚好有这笔钱,就会想通过消费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样的生活。
可这只是开始罢了。
有了好车后,你必然面临更贵的保险和保养费用,各种车内配饰的添置与更换也都会更烧钱。
等你发现一辆车带来的持续开销远超你的想象时,你账户上的数字已经一点点消失了。
前不久,热搜上一对中年夫妻的经历,也很类似。
男主人公老张和妻子早年靠经营二手车行,攒下了近40万积蓄。
之前忙于做生意,夫妻俩一直没什么时间出去旅游,有了这笔钱后,便觉得不能再亏待自己。
经过合计,他们决定带上5岁的儿子开启自驾游,并花了35万买了二手房车做为装备。
在当时的他们看来,钱花光了还能再赚。
结果旅游开销严重超支,车行的生意也一落千丈,不到一年,两人就彻底返贫,背上了70多万的债务。
雪上加霜的是,妻子这时还怀上了二胎。
面对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庞大的债务压力,他们这才发现,一手好牌已经被打烂了。
有句话说得扎心却深刻:
当你的钱包鼓起来,资本的镰刀就悄悄架在了脖子上,它收割的不是韭菜,是人生的选择权。
你以为,掏出去的钱是在为更优质的生活买单。
真相却是,每一分支出都不过是在饲喂那个榨干你的陷阱。
02
有银行做过数据统计,只有约17%的客户在存款达到三十万后的一年内,能保持持续增长。
而剩下83%的人,在拥有三十万存款之后,其财富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出现缩水。
这个庞大的数字令人震惊,但同时也验证了一个事实——一个人存款越多,要对抗与抵御的消费诱惑只会越多。
我也曾陷入“三十万定律”而不自知。
2019年我在房价最高位时上车,买下人生中的二套房。
会做此决定,就是因为当时我攒下了40多万积蓄,再凑一凑刚好就够付首付。
结果房子自买下后,价格就一直在跌,到现在已经是腰斩状态。
这个决策让我一朝返贫,还因此而背上几十年的房贷枷锁。
回想起来,房子并不是非买不可,我也没做任何市场考察,完全就是盲目随大流。
觉得身边和自己层次相当的人都投资了二套房,现在我也有了这笔钱,自然也应该效仿。
更糟糕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单纯地把损失归责于自己没选对买房时机。
直到这两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认知慢慢得到提升后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这也正是“鸟笼效应”的最可怕之处,收割你却让你不自知。
它的本质是一个无处不在且环环相扣的棋局,其高明之处在于它总能为你创造出新的“需求”。
不追求吃喝玩乐,还有“精准养生”和“保健科技”理念,等着清空你的余额。
不想买车买房,还有“轻奢户外”与“山系生活”风潮,候着你掏空你的口袋。
当你的消费不是从自身需求出发,而是被各种外部植入的信息所影响时,就注定了你或早或晚,一定会成为被困进笼中的牺牲品。
30万存款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但是当资本用“中产”这个标签,不断为我们编写体面生活的剧本时,一种幻觉便被制造出来。
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因此拥有了更多选择和底气,人生可以从此变得与过往不同。
其实这个金额只能说明着你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财务基础,还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程度。
在这个节点上,哪怕只是做错一个选择,掉进一个陷阱,都足以让你之前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在财富水平与财富认知还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存款不是底气,反而是拖你入局的诱饵。
03
要摆脱“鸟笼效应”是不是要拒绝消费,尽量少花钱?
其实不是,康德有句名言:
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的时候,能不干什么。
把这个道理用来作为破局之道,才是正解。
如果我们能清晰地认识到,赚钱的意义在于拿回人生的掌控权,让金钱成为换取自由的筹码,我们就不会再轻易被外部的评价体系所左右。
巴菲特在16岁那年,通过骑车送报、租赁弹球机等小生意,积攒下了6000美元的存款。
小小年纪就能靠自己赚这么多钱,换作别人,可能会好好犒劳自己。
但巴菲特没有。
他告诉父亲,自己之所以利用业余时间赚钱,目的是为了早日实现独立,做自己喜欢的事。
随后,他树立了当一名卓越的股票经纪人的职业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全身心投入学业中。
26岁时,巴菲特拿出自己的部分存款,联合亲友成立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基金。
有了启动资金,他瞄准时机买下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伯克希尔的股票,成为其最大股东。
靠着清醒的消费认知和精准的投资眼光,巴菲特一步步打造出属于自己金融帝国。
而一直到他成为世界顶级富豪,巴菲特依然保持着理性的消费观。
他不住豪宅,不买豪车,也从不踏足任何豪华餐厅,只把钱用来做长远投资和社会公益。
因为他明白,财富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利用财富来实现更高层次目标。
这正应了《富爸爸穷爸爸》中的一句话:
“富人知道储蓄能用于创造更多的钱,而不是用来支付帐单。”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你在拥有三四十万存款后必须要买的。
但有一件事,却是你一定要做的,那就是修炼管理财富的智慧。
在面对消费诱惑时不盲从跟风,想清楚什么是你需要的,什么是世界告诉你你该要的。
当你能够坚持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精神领地,那些精心设计的“鸟笼”自然会失去魔力。
并且到最后,你也会发现:
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是不是买得起一切,而在于拥有了人生能够由我做主的自由。▽
知道哪里会有陷阱,比知道机会在哪里更重要。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守住财富很多时候比获取更难,也更考验我们的心智。
要提醒自己,存下三四十万不是终点,而是进入了“财富积累”与“消费滑坡”的十字路口。
被各种物欲陷阱所裹挟的人,即便收入不菲,财富也难有真正的积累。
聪明的做法是在努力赚钱的同时,合理规划支出,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点个咱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