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李认为,当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选择彻底抛售英伟达股份时,这场看似普通的资本操作,实则揭开了AI行业从狂热狂欢向理性沉淀的序幕。
在软银、桥水等巨头纷纷减持的背后,既藏着资本对估值泡沫的警惕,也暗含着对AI产业长期发展逻辑的重新审视。
这场围绕英伟达的资本迁徙,早已超越了单一股票的涨跌,成为观察科技投资风向的最佳窗口。
蒂尔“反共识”清仓
彼得·蒂尔的每一次投资决策,从来都不缺“反共识”的勇气。
这位一手缔造了PayPal、Palantir,并用早期投资成就SpaceX等千亿巨头的传奇投资人,始终秉持“从0到1”的垄断性投资哲学。
他只押注那些能构建绝对技术壁垒、形成长期垄断的赛道和企业。
如今蒂尔宏观基金对54万股英伟达的“一键清仓”,绝非一时兴起的短期获利了结,而是对其投资逻辑的坚守。
在蒂尔眼中,英伟达早已不是那个能创造“从0到1”颠覆的创新企业。
尽管这家公司凭借CUDA生态和AI芯片技术构建了难以撼动的行业地位,市值一度突破5万亿美元。
但当全球AI芯片市场从“无竞争”走向“多极追赶”,当AMD的MI300系列抢占18%市场份额,当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在特定领域实现替代,英伟达的垄断优势正在被逐渐稀释。
对痴迷“技术垄断”的蒂尔而言,这样的赛道拥挤度显然已不符合其长期布局标准。
蒂尔的撤退并非孤例,桥水三季度减持65.3%的英伟达股份,软银套现58亿美元清仓离场,瑞银、巴克莱等机构纷纷跟进减持,形成了一场横跨全球的资本撤退潮。
小李觉得,这并非资本集体看空AI,而是成熟机构的理性选择。
就像券商股股东在行情回暖时兑现收益一样,英伟达股价历经多年狂飙后,已进入估值消化期,此时减持既是对前期巨额收益的锁定,也是对资产配置的重新平衡。
这场撤退更像是资本的“战略换防”,而非对AI赛道的彻底抛弃。
泡沫之争的本质
资本的集体动作,让华尔街关于AI“泡沫论”的讨论愈演愈烈。
美国银行的调查显示,54%的基金经理认为AI概念股已进入泡沫区域,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部分企业仅凭AI概念炒作,缺乏实际落地场景,却享受着与盈利完全脱节的高估值,这种基于乐观预期的相互投资,无疑蕴藏着巨大风险。
但将当前AI热潮简单等同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显然有失偏颇。
路博迈和景顺的观点更具参考价值:当前AI领域的估值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财务表现和真实需求之上。
英伟达的Blackwell芯片预订金额突破5000亿美元,Palantir通过AI操作系统帮企业实现可量化的效率提升,这些都证明AI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落地,形成了真实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小李看来,当前的AI泡沫是“结构性泡沫”而非“整体性泡沫”。
泡沫集中在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仅靠概念蹭热点的企业,而真正掌握硬科技、拥有生态壁垒和商业化能力的核心企业,其高估值仍有基本面支撑。
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多数企业缺乏盈利模式,而如今的AI企业已能实现规模化盈利,英伟达75%的毛利率、Palantir超40%的净利率,都与当年的互联网公司不可同日而语。
这场泡沫之争的本质,是AI行业分化的开端,未来资本将更青睐有技术、有场景、有盈利的“实干派”,而炒作概念的“空中楼阁”终将崩塌。
英伟达的下一程
面对资本撤退和泡沫争议,英伟达的未来并非一片黯淡,这家公司凭借“芯片-软件-生态”的全栈布局,构建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CUDA平台积累的400万开发者、1.5万个优化应用,形成了“开发者-软件-硬件”的正向循环,即便竞争对手推出性能相近的芯片,企业切换平台的迁移成本也高达数百万美元。
同时,英伟达通过“算力+场景”的跨界扩张,将技术渗透到生物医药、自动驾驶、工业制造等领域,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英伟达的高速增长期已过。
随着AMD、英特尔等传统芯片巨头的追赶,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自研芯片的替代,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带来的市场分割,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将面临持续挤压。
更重要的是,AI行业的增长逻辑正在改变,从“算力短缺驱动”转向“应用效率驱动”,单纯依靠芯片销售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英伟达需要从“芯片供应商”向“AI解决方案服务商”加速转型。
结语
对投资者而言,未来的AI投资需要告别“躺赢”思维。
蒂尔的清仓给小李一个重要启示:真正的价值投资不是追逐热门赛道,而是识别那些能长期创造垄断价值的企业。
英伟达的案例告诉我们,即便是行业巨头,也需要在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中保持警惕。
AI行业的狂欢虽然难再,但技术革命的浪潮并未停歇,那些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构建核心壁垒的企业,终将在泡沫退去后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