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许多被称为“太宗”的帝王都取得了显赫的功绩,像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后被嘉靖皇帝改为成祖)等,后世普遍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然而,宋太宗赵光义却是个例外,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低,甚至嘲笑他是“赵二”,认为他不如哥哥赵匡胤的伟大。
赵光义在位期间,确实也有一些成就。比如,他灭掉了北汉,统一了北方。从这个角度看,他也算有一定的功绩,但为何后人却对他不屑一顾呢?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极为短浅,许多成功都是依赖赵匡胤打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赵光义的性格阴险狠毒,完全配不上皇帝这个位置。
首先,赵光义收复北汉是捡了赵匡胤的漏。公元979年,赵光义灭掉了北汉,但这并非靠他自己有什么出色的军事才能,而是依靠赵匡胤积累的力量和资源。然而,赵光义并没有因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几次进攻幽州的失败彻底暴露了他的不足。赵光义在灭北汉后兴奋过度,不顾将领们的反对,坚持继续攻打幽州。当时宋军已经疲惫不堪,补给线拉得很长,士气低落,但赵光义毫不考虑这些,结果在辽军的进攻下被击败,损失惨重。更为尴尬的是,当大军溃败时,赵光义竟然独自乘坐驴车逃跑,丢尽了帝王的颜面。正因如此,赵光义得了个“高粱河车神”的外号,成了史上最为可笑的帝王之一。
接着,赵光义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也大失所望。公元986年,他虽然派遣了潘美、杨业、田重、曹彬等将领分兵北上,却坚持自己画出阵图,让前线将领按图布阵。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哪有按照阵图死守的道理?这种刚愎自用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宋军的惨败,数十万大军丢盔弃甲,狼狈撤退。此外,赵光义还创新了监军制度,让一些不懂军事的官员掌握了大权,束缚了有才能的将领,导致宋军虽然兵力强大,却屡战屡败。
由于赵光义的一系列愚蠢举动,他继位后所继承的强大军力被消耗殆尽,更严重的是,西夏和辽国趁机发动攻击,大宋的防线开始崩溃,这一切都与赵光义的无能和决策失误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赵光义在个人品德上也十分低劣。他不仅在能力上远不及哥哥赵匡胤,在为人处事上也常常表现出卑劣的一面。比如,在高车河战役失败后,赵光义回到京城,看到自己侄子赵德昭为了请功而自杀,他不但没有展现任何悼念之情,反而以冷嘲热讽的态度回应。赵德昭的死显然与赵光义的阴险心态密切相关,而赵光义对待赵德芳的方式也毫不仁慈,导致赵德芳在年仅23岁时神秘死亡。三位合法继承人的死亡,为赵光义铺平了皇位的道路。
赵光义在对待家庭成员方面也极为冷酷。虽然在父亲赵匡胤死后,他曾对嫂子许诺要“共保富贵,无忧也”,然而,他一上台后却对嫂嫂极度薄情,不仅将她软禁在宫中,还在她去世后不为她穿孝服,也不允许朝臣吊唁,更不给她与赵匡胤合葬的机会,违反了礼制。当翰林学士王禹偁上前劝说,赵光义非但不接受,还将他贬出了京城。
赵光义对小周后的蛮横无礼则更为恶劣。小周后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妻子,李煜在被迫投降宋朝后被带到开封。赵光义对她心生欲望,趁着赵匡胤在世时有所顾忌,但一旦自己登上了皇位,就公然霸占了她。史料中虽未明确指出赵光义有画春宫图的事,但他强行霸占小周后的事实却是不争的事。李煜最终死于赵光义的毒酒,这也标志着他悲惨一生的结束。
总的来说,赵光义不仅在夺权的过程中展现了残忍小人的一面,而且在后期治理国家时也充满了无能与荒唐。在历史的长河中,赵光义的恶行必定会被后人铭记,而他与哥哥赵匡胤的对比,也成了千古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