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年,东晋的权臣刘裕击败了后秦,带领大军气势磅礴地进入长安,首先前往拜谒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之后在未央宫召开了群臣大会。当时,关中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刘裕的控制之中,但令人意外的是,刘裕不仅未能牢牢守住这片领土,反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几乎丧失了这次北伐的战果。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原因?
一、被迫撤军,幼子留守
原本刘裕打算在长安稍作休整后,继续北征,计划攻占赵、魏地区。然而,就在此时,南方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前将军刘穆之逝世”。刘穆之就像刘裕的“萧何”一样,是他最得力的谋士和支持者。虽然刘裕只是权臣,并不是皇帝,但他仍然担心后方局势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这年十二月,刘裕决定带领主力部队撤回朝廷。然而,刘裕并没有完全放弃关中的战略布局,他任命了桂阳公刘义真担任雍州刺史,负责镇守长安,并安排了心腹将领辅佐他。
刘义真是刘裕的次子,史书上记载他“仪貌美,神情秀丽”。但刘裕生育子嗣较晚,刘义真虽是第二子,却出生于407年,当时年仅11岁,依然是个孩子,根本无法处理复杂的军政事务。刘裕让他担任雍州刺史,实际上是让他名义上担任主将,真正的军事指挥权则交给了几位心腹将领。然而,这个决定最终证明是个错误。
二、将领之间不和,内讧爆发
刘义真身边主要有三位将领辅佐他,他们分别是安西长史王修、安西司马王镇恶和安西中兵参军沈田子。三人之间矛盾重重,特别是王镇恶和沈田子,二人的关系非常紧张。沈田子认为自己在打败后秦的过程中立下了更大的功劳,并且看不起王镇恶,觉得王镇恶来自北方,怀疑他有意图在关中作乱。到了418年,赫连勃勃的长子赫连璝率军进军关中。
王镇恶认为沈田子未能积极出兵,而沈田子则认为王镇恶故意拖延进攻,准备占据关中造反。双方的矛盾愈加尖锐,最终,沈田子与傅弘之联合设计,将王镇恶引诱到傅弘之的营中,然后将其杀害。王修得知后,认为沈田子擅自杀害大将,于是将沈田子抓住并在长安杀害。内讧的风波尚未平息,刘义真在一些亲信的鼓动下,再次将王修杀害。这样一来,刘义真所在的阵营已经人心离散,士气低迷,完全失去了统一。
三、刘裕的失策,赫连的得手
战争爆发前,大夏的王买德曾详细分析了局势,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他建议赫连勃勃部署游兵断绝敌军的后路,并封锁潼关、崤山、陕地,切断敌人的水陆通道。此外,王买德还提到,刘义真若坐镇空城,敌人很容易趁机进攻。赫连勃勃依照王买德的计划执行,因此获得了成功。
相比之下,刘裕的失误则较为明显。他首先安排自己的小儿子刘义真留守长安,随后任命了矛盾重重的将领辅佐。由于内讧,原本的精锐部队几乎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就已溃散。最终,刘义真独自逃离,傅弘之、蒯恩、毛脩等人被俘,军队损失惨重。尽管刘裕派遣了援军,但为时已晚。当赫连勃勃的军队攻占潼关时,朱龄石也被生擒,战局已彻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