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用来形容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权力扩张,再合适不过了。司马懿在曹魏的权力斗争中,经历了层层考验,可以说他的每一步都像是在打怪。当他终于打败了曹爽后,面临的最后一个“大BOSS”就是曹魏的皇帝。然而,司马懿死后,儿子司马师接管了权力,他不仅废除了曹芳,还立了年仅13岁的曹髦为新帝。司马师的权力相当于在父亲的基础上又攀升了一个新高度。
司马懿的另一个儿子,司马昭,野心也不小。司马师在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了司马昭,司马昭一心想着自己取而代之,做曹魏的新皇帝。其实,司马昭已经掌握了与皇帝无异的实权,唯一缺少的只是名分而已。曹髦自然看穿了司马昭的心思,他决定先发制人,然而,曹髦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司马昭,最终被司马昭杀害。尽管弑帝这一行为让天下人不能容忍,司马昭努力掩盖事实,但他依然没能成为真正的皇帝。
曹髦死后,司马昭决定进攻蜀汉,或许是为了转移注意力,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蜀汉的刘禅其实并没有多少政治才能。当姜维向刘禅上书时,司马昭已经派出钟会在关中准备军事行动,然而,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话,认为敌人不可能来进攻。这导致蜀汉的群臣没有对此做好准备。最终,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而刘禅在投降后,写下了三字,司马昭看后哈哈大笑,反问群臣:“倒过来读。”这三字便是“中山寨”,写在刘禅的住处。当时,司马昭并没有急着杀死刘禅,而是像捉弄猫一样玩弄他,但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却似乎并不太伤感。
刘禅被安置在洛阳,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以及蜀汉的旧臣,还特别吩咐要演奏蜀中乐曲,借此为宴会助兴,想引起一番怀旧的气氛。然而,宴会现场却是哭声一片,蜀汉的旧臣们纷纷想起了亡国的痛苦,心情沉重。但刘禅却依然若无其事,淡定地吃着肉,毫不动容。司马昭看到这一幕,忍不住问:“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淡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也成了成语“乐不思蜀”的来源。
看到刘禅如此淡然,司马昭心中其实还是有些怀疑,毕竟刘禅曾是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可能完全不想念曾经的生活呢?于是,刘禅的旧臣郤正趁着上厕所的空档,偷偷地给刘禅出了个主意:“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看着宫殿的上方,闭上眼睛沉思片刻,然后睁开眼睛很认真地回答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你回到蜀地了。”
刘禅其实并不傻,他清楚司马昭绝不会轻易放他离开,说不定郤正的提点早就被司马昭听到了。果然,酒过三巡后,司马昭再次问起同样的问题,刘禅还是照着郤正的建议回答了,司马昭听后哈哈大笑,称这话听起来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明白,司马昭对他依然有所怀疑,但他只想活命,因此决定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于是,他在自己住处写下了“中山寨”。
司马昭看到这三个字后,再也没有怀疑刘禅的忠诚了。群臣不解,司马昭便示意大家倒过来读:“寨(在)山中”,这已经完全说明了刘禅的心意:他不再是威胁,司马昭也不再费心对付他。刘禅因此活到了2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