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要知道俄罗斯这两年因为和乌克兰的战争,打的俄罗斯劳动力都快没有了,乌克兰也同样面临着这个情况。
为了缓解国内的这个问题,俄罗斯准备引进大量的印度劳工,来补充自己国家的劳动力,可能还会考虑引进朝鲜人,但是唯独没有引进中国人的想法。
为什么俄罗斯不要中国人?俄罗斯为什么又引进印度人或者朝鲜人呢?
高性价比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俄罗斯现在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一场持续了超过3年的俄乌冲突,持续不断地从俄罗斯社会消耗最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军事动员掏空了工厂和写字楼,留下了一个数以百万计的巨大劳动力空洞。
根据俄罗斯招聘服务网站的专家预测,这个缺口在未来5年可能扩大到惊人的400万人,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缺的不是简单的体力工,而是那些能让工业机器转起来的人,高技能、半熟练的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占了总缺口的9成。
尤其在制造业,那里的窟窿更为致命,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一,但它的人口基数仅有约1亿4400万,也就跟我们一个省的人口差不多,这么大的地方,就这么点人,现在还得抽走一大批去前线,后方不瘫痪才怪。
于是大规模引入外籍劳工就成了唯一的选项,可问题是找谁呢?最终俄罗斯的目光越过了近邻,投向了两个在地理和文化上都有些遥远的国家,印度与朝鲜。
说到底任何国家政策的背后,首先都是一本经济账,俄罗斯也不例外,这次“选人”首要原则就是严苛的经济现实,简单说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对的事。
俄罗斯急需的是能直接走进军工厂、机械制造和电子行业的即战力,他们需要的是能搞研发、做测试、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只能在建筑工地上搬砖的体力劳动者,这个技能要求,直接就刷掉了一大批潜在的劳工来源国。
这时候印度方案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首先就是便宜,印度拥有约14亿5千万人口,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但薪资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印度劳工的薪酬期望值不高,对于财政吃紧的俄罗斯来说,这“性价比”简直太高了。
更绝的是由于国际制裁,俄罗斯卖石油给印度,收了一大堆印度卢比,这些钱被困在账户里,花不出去,可现在好了,直接雇佣印度工人,用卢比给他们发工资,这不就完美解决了这个烫手山芋吗?
根据官方报道,俄罗斯今年设定的外籍劳工配额将近20多万人,其中给印度人的上限就高达七八万人,俄罗斯未来的计划或许远不止于此,未来几年可能要引进百万人,但即便是现在的规模,也显示了其决心。
安全感
那么技术实力可能更强的中国工人呢?因为俄罗斯请不起,也请不来,卢布的贬值让俄罗斯的薪资在国际上毫无吸引力,就算是在中国收入相对不高的黑龙江地区,工资水平也已经超过了俄罗斯远东,价钱上就没得谈。
更何况,中国自己也正面临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尤其是在高素质人才方面,国内“抢人”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大规模劳务输出的意愿和能力呢?所以从经济和成本的角度看,中国这个选项一开始就被划掉。
除了最关键的成本问题,安全压在俄罗斯考虑的范围内,过去来自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是俄罗斯传统的外劳来源地,但现在在俄方看来,中亚移民群体与较高的犯罪率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挂钩,成了一个“高风险”选项。
而且他们的技能大多是低端的,与当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匹配,于是被逐渐边缘化了。
相比之下,印度移民在俄罗斯眼中形象就好多了,他们认为,印度人犯罪率较低,尤其是在暴力犯罪方面,而且他们信奉的印度教一般不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很少会因此引发社会冲突,这让他们显得“温顺”且易于管理。
而朝鲜工人简直就是俄罗斯眼中的“理想模型”,朝鲜劳工被普遍评价为工作勤奋、技能娴熟、可靠耐用,更关键的是他们有着极强的纪律性,在管理者看来,这简直是素质最高的外国劳工群体,“可管理性”堪称典范。
然而,即便是看似“安全”的印度选项,也埋着长期的隐患,印度移民有着非常强的抱团倾向,他们习惯于在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在商业和金融领域,他们甚至可能形成排挤本地人的独立社区。
这种现象让我们联想到了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今天面临的移民难题,俄罗斯本土社会本就存在排外情绪,大量引进一个庞大且难以融合的群体,无异于为未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钱有了,安全也有了,最关键的就是地缘政治因素了!
政治安全
俄罗斯对中国移民的顾虑是因为“人口恐惧”,俄罗斯广袤的远东地区,地广人稀,与人口稠密的中国东北形成鲜明对比,俄方内心深处一直存在一种担忧,害怕大量中国移民涌入会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形成事实上的地缘“渗透”。
这种不安全感,又与历史上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记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难解的心结,这种深层的警惕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在俄罗斯,你很难找到成熟的华人社区,像成规模的唐人街,这不仅仅是文化差异或语言障碍那么简单,背后更反映出一种官方层面对大规模华人社区出现的警惕。
相比之下,与朝鲜的合作就“安全”得多,朝鲜总人口不多,他们政府对劳务输出实行严格的管制,这意味着供应量是有限且可控的,他们不会形成庞大的移民社群,更不会构成任何地缘政治上的威胁。
其实俄罗斯的这场移民大筛选,是一场极致的现实主义博弈,它为了保证眼前的战争能继续运转,为了稳住摇摇欲坠的经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认为“性价比最高”、“风险最低”、“政治最安全”的劳动力来源。
它因此避开了经济上无利可图的选项,更坚决地绕开了那些触碰其地缘政治红线的中国,然而这种看似精明、务实的短期方案,很可能对未来造成很大的隐患。
通过引入一个庞大且文化迥异、难以融合的群体来解决眼前的危机,是有很大风险的,这种用长期社会稳定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做法,真正的代价或许只有留给未来的历史去检验了。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