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日前,半月谈刊文报道了一些地方“调度数据、购买数据、跑要数据”等统计数据造假乱象。不仅反映了数据造假的重重危害,也揭开了基层面临的重重困局。
比如,有的县区多个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数据“调度”要求,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园区管委会等,后者又将任务分解到企业或项目单位,若还完不成就干脆冒用企业或项目单位之名报送虚假数据。某地选取50家企业检查发现,有40多家提供的统计数据不真实。
有的地方进出口等数据出现下滑,为保持数据稳定,便用财政资金在异地“购买”数据。“这种买数据的做法是赔本赚吆喝,不如把这些资金真正用在培育产业上。”当地一位干部说。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统计督察力度,一些地方和单位数据造假现象得到纠正,一批干部受到追责问责。各级各单位的统计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但是,有基层干部仍然坦言,数据造假依然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局。数据不好看会挨批评,认为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如果造假,就可能被问责,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上级的数据考核。
无论是领导会上会下或个别的批评、提醒,还是采取评比考核的方式,都会给基层带来更大的无形压力。
有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干部说,现在有的领导也变聪明了,不会专门发文件下指标,即使是开会,也会反复强调要严守相关纪律,严禁数据造假。往往是正式的讲话完了之后,一般就会将大家的手机收上来,然后就开始布置数据指标任务。
对于基层来说,其实也是无可奈何,当实际工作实在无法完成规定的数据指标的时候,就一定会在数据造假方面“铤而走险”。
有基层干部就说,如果数据不好看,说不定“位子”马上就没有了,领导会觉得你不会干事、不能干事,更是缺乏担当的表现。至于后面可能追责的事情往往会赌赌运气,而且也会觉得这是工作需要和地方形象需要,没有真正认识到其给经济社会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说到底,还得要从上做起,只要不给基层下达不切实际的数据指标任务,不要搞层层加码,不要搞评比、排名、考核,不搞数字出政绩,就能杜绝这类现象。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据来体现,又如何体现出各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业绩、贡献呢?又如何体现担当作为呢?
如此又有可能造成躺平现象。
因此,改进数据统计方式,提高统计治理水平,仍然是重中之重。
比如统计部门能否实行垂直管理?切实排除地方和部门干扰。比如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全面打通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推动数据全面共享融通,相信是可以挤掉不少数据“水分”的。同时,建立举报制度,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