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湘军的崛起与发展,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胡林翼与曾国藩这两位湘军的重要人物,由于截然不同的出身和为人处事的风格,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他们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军政格局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生于1812年,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曾是殿试探花,并在京城担任闲职高官,得到了优越的家庭环境。胡林翼从小便得到了许多资源,见识广泛,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很多大人物都对他的聪慧赞赏有加,主动与他交往,有的收他为弟子,有的则与他结为姻亲。胡林翼继承了家族的读书传统,24岁时就高中进士,比曾国藩早了两年,算得上年少成名,资历上也被视作曾国藩的学长。中进士后,他凭借一笔由学子们凑集的银子,捐得贵州安顺知府之职,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并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得益于家庭背景的影响,胡林翼在官场上展现了极高的情商和处理事务的智慧。他与曾国藩不同,后者出自中产家庭,做事风格更为直接、果断,而胡林翼则更加圆滑、善于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无论是对待品行恶劣的人,还是正直豪杰,他总能得体应对,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与信赖。 湘军水师在石达开率军大败之后,湖北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太平军在罗大纲和韦俊等人的带领下攻势猛烈,迅速占领了湖北的大片土地,形势一度十分危急。此时,湖北巡抚陶恩培由于兵力不足,只有两千名绿营军队,面对强大的太平军攻势,根本无法抵挡。无奈之下,陶恩培向胡林翼求援,但胡林翼却并未立即响应。 这一行动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权力斗争。陶恩培与曾国藩早有积怨,曾因曾国藩在长沙练兵时,采取强硬手段而心生不满,甚至曾带头将曾国藩赶到衡阳。后来,陶恩培又与其他人一同劝说清廷解散湘军,并与布政使徐有壬共同推动过曾国藩的撤离。咸丰帝为了牵制湘军,特意将湖北巡抚的位置从曾国藩手中转给了陶恩培。而胡林翼此时恰逢机会,心中有着自己的打算。一方面,他知道太平军势大,贸然出兵可能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他可能希望看到陶恩培的失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上升空间。于是,胡林翼没有急于出兵,而是选择观察形势。 果然,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武昌很快失守,陶恩培绝望之际跳崖自杀,湖北巡抚的位置随即空缺。尽管曾国藩在此时被看作有力竞争者,但由于他刚刚经历了失败,清廷对他有所顾虑。而此时,朝中的重臣肃顺力荐胡林翼,最终胡林翼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机会,成功获得了湖北巡抚的位置。 胡林翼上任后,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与湖广总督官文的相处。官文出身正白旗,性格上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既昏庸无能,又挥霍无度。虽然他手下有许多幕僚处理事务,但他自己却几乎不参与政务,依靠着长期担任蓝翎侍卫积累的资历,才一路升职至湖广总督。如果是曾国藩,面对这样的官员,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上奏弹劾。但胡林翼却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深知此时与官文合作、而非对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为了与官文建立良好的关系,胡林翼可谓是心思缜密。他在官文宠妾的生日上,亲自送上厚礼,表示祝贺,并且进一步通过亲上加亲的方式拉近两人的关系,甚至让自己的妾认官文的母亲为干娘,拉近了彼此的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胡林翼将自己所有的战功都归功于官文,在奏折中大力称赞官文的军事指挥和后勤保障。官文也因此心生感激,将吏治、财政、军事等大权交由胡林翼掌管,使得胡林翼得以实质性地控制湖北、湖南两省的资源,为湘军在湖北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曾国藩则在江西陷入了重重困境。他在江西仅有部分军权,却缺乏政治和财政权力,必须依赖当地士绅募捐来支持战争经费。由于不善于与人打交道,曾国藩在江西遭遇了许多官员的反感,尤其是江西巡抚陈启迈,他与曾国藩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曾国藩一气之下将其弹劾。虽然成功革职,但此举反而激化了矛盾,使得曾国藩在江西愈加孤立。 在战场上,湘军也遭遇了重大挫折。曾国藩指挥的军队在1854年12月开始攻打九江,但直到1855年7月依然未能成功攻克。防守九江的林启荣抵挡住了几乎所有的进攻,使得湘军屡屡受挫。在塔齐布和罗泽南加强攻势时,塔齐布因过度劳累而在战斗前去世,这对湘军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塔齐布的死,不仅让曾国藩失去了一位得力将领,也为湘军的未来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打击。而与此同时,罗泽南因为与胡林翼合作,开始逐渐得到更多支持,为自己的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曾国藩在江西的困境加深,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也不断攻占江南各地,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