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行车比赛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破风”,这一角色的设定,是为了节省队友体力,突破空气阻力,以达到最快速度,并打乱对手节奏,“破风”手的意义并不在于自己夺冠,而是团队的整体胜利。
在反秦起义中,陈胜担任的就是这一类角色,即便他不想当破风者,也改变不了历史赋予他的角色认定。
在回答陈胜失败的原因时,有必要了解这次起义的成功。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一点在主流历史学者中是得到共识的。他的意义不仅是掀起了灭秦的第一枪,同时也是第一次让底层百姓站上了历史舞台,为自己发声!
同时也让统治者不得不重视,来自底层民众的生存需求,以及来自底层民众所具有的强大战斗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不仅在当时充满号召力,同样也跨越了时间的桎梏,成为任何时代都无法抹掉的突破阶级属性的最强音!
虽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令人热血沸腾,但是这种短暂的“兴奋剂”,无法支撑长久的灭秦事业。
陈胜吴广起义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是他们获取广泛同情与支持的必要手段。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借!
要知道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他们没钱、没权、没关系,他们只有借或者说的更残酷一点,他们只能借!
借什么?
借势与借力。
借谁的力?怎么借力?
第一、借公子扶苏与项燕的名声!拉大旗作虎皮,名人效应!
第二、借群众对于鬼神的崇拜与敬畏。(这一招刘邦用的也很好。)
借谁的势?
天下苦秦久矣!
这就是趋势!
这就是底层人翻身的秘诀,缺啥就去借。
不过这是有前提的,需要有捕捉信息,以及对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陈胜就有这种素质,他有信息获取渠道,这种信息差,令他在同阶级中脱颖而出。
最后,需要一个推手,这个推手可以是被逼的,也可以是自己创造的。
陈胜吴广利用的是吴广与群众融洽的关系,吴广故意惹怒秦国将尉,从而引来将尉责笞自己,进而激起群情怒气,促成起义。
最后,陈胜吴广又利用死亡威胁迫使他们放弃侥幸心理!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起义之后,陈胜迅速壮大,接着他派人四面出击。
他命令符离人葛婴率军攻略蕲县以东地区,派武臣、张耳、陈余率军攻略赵地,汝阴人邓宗攻略九江郡、周巿攻略魏地等。
陈胜这一决定我认为有几种原因:
首先、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跑马圈地,抢占地盘。
其次、扶持反秦势力,分散秦军打击力量。
第三、以这种方式封赏部下。
很多郡县都杀县令相应陈胜吴广,其中就包括:项梁项羽叔侄、刘邦、陈婴、黥布等人。
封吴广为假王监督诸将向西攻击荥阳,同期又派周文击秦,到函谷关时其军力达到车千乘,士兵数十万。
此时,反秦事业一片欣欣向荣。
陈胜也已经在陈地称楚王,号张楚。
接下来,分析陈胜为何失败。
有人说,陈胜的失败是因为称王过早,成为了秦国头号敌人,吸引了秦军的主力。
这话有道理,不过不能一概而论。
陈胜称王,对于秦帝国来讲,必须杀鸡儆猴,擒贼先擒王,不仅要打压起义军的气焰,也要树立秦军不可战胜的威慑力,令他们知难而退。
不过,问题来了,陈胜不称王难道就不会受到秦帝国的“特殊对待”吗?答案是否定的,陈胜的首倡,就已经注定他在秦帝国头号敌人的地位。
陈胜称王同样也有好处,令其他起义军看到了广阔的“晋升空间”,以及“职业规划”道路。这是多么巨大的利益蛋糕,很容易激发其他蠢蠢欲动却又隔岸观火的各方势力,尽快入场获利。
不过,陈胜称王,却如张耳所说,太早的暴露了自己的私欲。
“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这就好像现在刚有点儿流量就急于变现一样,可能会令人不适,但是这种行为不能说不对。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弊大于利,但是对于历史的进程利大于弊。
还有一个说法是陈胜对于将领的控制力有限,这话也没有问题,但是有一点需要知道,陈胜跟项羽刘邦等人有一点不同,
陈胜没有太多的军事经验,他仅参加了攻占大泽乡、蕲县、陈郡然后便坐镇后方派人四处略地,并排吴广、周文西进攻秦。这就会导致一个致命的问题,将领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嫡系将领和部队,慢慢脱离陈胜的控制。
而陈胜为了展示自己的控制力,便会诉诸于另外的极端方式,通过杀戮来控制权力不外溢,而这也是陈胜出无力控制后的恐慌反应。
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筴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
刘邦跟项羽在灭秦战争中都是亲自指挥,他们逐渐掌握了战斗经验,建立了自己的嫡系部队,也成为了军队中的精神领袖!
另外有人说,吴广是被陈胜谋杀的,对于核心将领的猜忌导致了失败。吴广被杀,《史记》中明确记载是矫杀,是否授意于陈胜,并没有足够完整的证据链。可以当成阴谋论来看看。矫杀吴广与武臣自立赵王、周巿立魏咎为魏王等事件其实体现更多的是,陈胜已经失去对将领的控制。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几点:首先、陈胜集团对于灭秦过于乐观,周章攻入函谷关,到达戏地(今陕西临潼东),距离咸阳不足50公里。其次、秦军还有强大的军事潜力。第三、秦帝国所处的地方易守难攻,荥阳由李由把守,吴广仅是包围,并没有打下来,这就为章邯的反击,提供了踏板。第四、陈胜所处的陈郡,并没有可资利用的地理优势,也没有缺乏战略纵深支撑。
面对即将胜利,带来的喜悦,很容易令人松懈,这是很多人倒在成功前的原因。刘邦也无法例外,彭城大败便是如此。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越接近胜利,越要小心谨慎,不然很容易功亏一篑。
与陈胜不同的事,刘邦战败后,一边撤退,一边通过政治和军事相结合的方法设置防线,最终在荥阳站稳,并及时做出战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