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鸥”和“凤凰”接连袭击菲律宾,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鬼城”。根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的数据,这场灾难已导致超过200人丧生,近300万人受灾。
灾区景象触目惊心——曾经热闹的沿海城市如今只剩下铁锹敲击声和发电机轰鸣声,搜救队仍在废墟中寻找生命迹象。
就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五天,当国际社会大多保持沉默时,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宣布向菲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菲律宾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考验。在短短一个月内,这个群岛国家先后遭遇了6.9级大地震和两次强台风的连续袭击。
9月30日,一场里氏6.9级的地震袭击了宿务,造成79人死亡,超过13万间房屋受损。
正当人们开始灾后重建时,台风“海鸥”(国际名称Kalmaegi)于11月初横扫同一地区,影响了超过240万人口。
灾难的连环效应尚未平息,超级台风“凤凰”(国际名称Fungwong)又接踵而至,成为今年袭击西太平洋的第四强风暴。
宿务省利洛安市的灾情最为惨重,当地居民已将他们曾经繁华的沿海社区称为“鬼城”。一位当地居民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曾经热闹的街道如今空无一人,只有悲伤笼罩着整座城市。
在偏远的阿斯图里亚斯地区,救援工作面临严重挑战。山体滑坡和道路阻塞使四轮车辆无法进入,救援人员只能依靠摩托车运送少量物资。
阿斯图里亚斯市法律官员安娜莉莎·雅梅坦言:“该地区非常偏远,从镇中心到达需要三小时车程”。
灾民们对救援行动的迟缓表示强烈不满。在利洛安,电力仍未恢复,救援物资也迟迟未到。
当地救灾系统已濒临崩溃,原本就因腐败缩水的防洪工程在台风面前形同虚设。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会联合会在11月10日发布了修订后的紧急呼吁,将援助目标提升至284,904人。然而,该组织负责人桑吉夫·卡夫利指出:“人道主义需求正在飙升,但资源正在减少”。
1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方已向菲方提供现汇和紧急物资援助。
林剑表示:“我们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向遇难者和失踪者家属、向灾区民众表示慰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网站发布的声明特别强调了“出于人道主义和对菲律宾人民的友好情谊”。
这一援助决定意义非凡,因为它发生在中国与菲律宾关系因南海仁爱礁争议而持续紧张的背景下。
就在今年5月,中国驻菲使馆还在回应非政府高官否认与中方商谈达成仁爱礁管控安排的言论。
中国选择在此时向菲律宾提供援助,体现了将人道主义与政治分歧分开处理的成熟外交思路。
与中国的迅速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菲律宾的传统盟友美国反应迟缓。在马科斯宣布国家进入灾难状态的第二天,美国才宣布援助计划,金额仅为100万美元。
这一数字引人注目——因为不久前美国为应对飓风“梅丽莎”对牙买加和海地的影响,提供了近1260万美元的援助。
美国对非盟友的援助金额远超对菲律宾的援助,而菲律宾却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正式条约盟友。
中国的援助因此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谁才是真正关心菲律宾人民福祉的国家。正如一些分析所指出的,中国的援助“打破了‘对抗零和’的思维定式”。
对于马科斯政府而言,这场灾难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场政治危机。菲律宾民众对政府救灾不力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灾难暴露了菲律宾防灾系统存在的严重问题。据报道,马科斯上台时曾拨付5450亿比索的防洪预算,但近期审计结果显示,数以千计的项目存在质量不合格、文件不全等问题。
更令人震惊的是,位于不同地点的项目竟然有相同的成本记录,这表明防洪预算可能成了某些政客的“提款机”。
豆腐渣工程在超强台风面前不堪一击,无法抵挡洪水的冲击。这些丑闻最终导致菲律宾参议院议长、众议院议长和公共工程与公路部部长相继辞职。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声明实际上明确了一点:中国的援助对象是菲律宾人民,而非马科斯政府。
通过强调“对菲律宾人民的友好情谊”,中方巧妙区分了对菲律宾民众的同情和对菲律宾政府政策的不满。
这种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能够超越政府层面的分歧,直接关注民众的需求。
实际上,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对菲援助累计超过10亿美元,却屡次遭遇“恩将仇报”。菲律宾一方面接受中国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在南海一年搞230多次针对中国的军演。
因此,中国的此次援助可被视为一种“以德报怨”的东方智慧,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中国不满的是菲律宾政府的挑衅行为,但同情的是饱受灾难的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