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德玛大桥为何带给我震撼
创始人
2025-11-14 15:00:50

张幸

当前中国与孟加拉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处于深化互联互通、应对外部挑战的关键阶段,值中孟建交50周年和“中孟人文交流年”之际,笔者随北京大学调研团再度对孟加拉国进行考察,从中寻求并尝试探讨“在地之学”对国家战略及中孟互利共赢合作的支撑意义。

中孟互联互通合作的首要成就体现在对孟基础设施的建设,它大大改善了地理上的阻隔,提高了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帕德玛大桥无疑是这一成就的集中体现,此行的深入调研让笔者获得最为直观且震撼的在地感受。

20多年前,笔者曾在帕德玛河畔码头坐轮渡过河。那时,从排队候船到抵达对岸耗费数小时,是孟加拉国物流成本高昂、发展受限的一个典型例子。如今,这座由中企承建、全长7.8公里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公路桥将过河时间压缩至车程10余分钟,大幅降低运输成本,直接惠及周边逾8000万民众的出行;2024年底铁路桥投入运营,结束了孟加拉国西南部20多个城镇与首都达卡之间依赖摆渡交通的历史。这一硬联通的实现,构成孟加拉国寻求产业结构多元化、从劳动密集型加工国向环孟加拉湾区域制造枢纽转型的重要前提。当地人将之称为“梦想之桥”。

对硬联通的观察,不能仅基于经济视角。通过在中铁大桥局项目部的访谈,笔者收获了驻地员工十余年来攻坚克难历程的感人资料,也记录下守候在旁的一只当地田园犬“大黄”的故事。它长期与中方工程人员为伴,能听懂中文召唤,给驻地带来欢乐,助力中孟员工结下跨越地域和语言障碍的友谊。笔者的在地体察也揭示,重大基建项目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其在地方社会获得的信任与接纳。在孟加拉国政局处于过渡期的复杂地缘环境下,超越官方层面的民间亲近感,可以为中孟合作提供非制度性的社会基础和坚实的战略韧性。

如果说帕德玛大桥解决的是物理联通,那么语言和文化便是联通民心的思维脉络。要确保中孟合作的连续性和项目安全,需构建“多元对接、稳定预期”的政治沟通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底层逻辑,正是深厚的人文基础。在笔者学习和生活过的达卡大学校园,语言运动烈士纪念碑依旧在广场庄严矗立,国家博物馆展示着因捍卫母语而独立的国家历史,这些都清晰昭示着孟加拉语之于孟加拉国的特殊地位。笔者在不同场合使用孟加拉语交流时,常可以感受到彼此距离迅速拉近的强烈亲近感。

目前,孟加拉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有20多所,还有2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中孟青年热衷学习对方语言并投身两国友好合作事业。笔者在考察中看到,利用2025“中孟人文交流年”契机,深化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正逐步落到实处,这正在为硬联通项目的行稳致远提供制度性支撑。

中孟互联互通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提升合作体系的内生动力与抗风险能力,系统化应对孟加拉国面临的挑战。首先,确保硬联通的在地可持续性。帕德玛大桥等重大基建的长期运营效率,直接取决于孟加拉国本土的维护能力,这要求我们将战略重点从“建设”转向“赋能”。运用“鲁班工坊”传授中国技术和经验;推广中国防洪路基技术,联合研制风暴潮预警系统等,保障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同时,以软规则对冲经济转型挑战。孟加拉国面临2026年“脱帽”后的产业升级和出口多元化挑战,硬联通需配套软规则以及“数字联通”和“产供链联通”的协同发力,才可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能。加速建设中缅孟海底光缆;推广“深圳研发+在孟组装”模式;推动中孟自贸协定与投资协定升级谈判,以及设立吉大港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

中孟互联互通的实践证明,硬联通、软联通和规则联通必须有机统一。只有将物理联通与民心相通深度融合,构建稳定、可持续、抗风险的合作体系,方能从项目层面提升至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稳定器层面,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经验和中国方案。(作者是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副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海南中考... 海南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3月开始 总分和评分标准提高    南海网海口2月9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符玲)...
最新或2023(历届)海南中考... 海口网2月10日消息(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锦雯)9日,省教育厅正式印发《最新或2023(历届)海南...
最新或2023(历届)海南中考... 本报海口2月9日讯(见习记者张婷 记者郭景水)记者今天从省教育厅获悉,今年中招体育考试期间,省教育厅...
最新或2023(历届)重庆市中... 今年,重庆26所中职学校将新增52个专业,试办21个专业。此外,有3所中职学校的3个专业被取消。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