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全运会男篮三四名决赛中,四川队以81:60的比分击败了辽宁队。然而,这场胜负之外,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辽宁男篮老将韩德君的谢幕演出。这场原本略显鸡肋的比赛,因为韩德君的告别而备受关注。尽管高诗岩状态良好,李虎翼也找回了三分手感,暂时弥补了赵继伟缺阵的影响,但四川队凭借内线优势在第二节完成反超。第三节,四川双塔的统治力进一步放大,分差迅速拉开到两位数,比赛的悬念也随之终结。最终,周琦贡献16分13篮板,胡金秋得到15分,而韩德君则拼尽全力,拿下5分16篮板。韩德君在比赛结束时鞠躬告别,这一幕令人动容,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辽宁队卫冕失败,既是因为张镇麟缺阵,赵继伟受伤,内线老化,更是因为周琦的离开,使得他们失去了往日的统治力。
再来看四川男篮,他们的胜利却显得有些另类。虽然四川队赢得了比赛,但他们的“买来主义”策略却备受争议。四川男篮的出局,反而被许多球迷视作篮球的胜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这种重金引援的做法,在一些人看来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青训的亵渎。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一方面接受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却挥金如土,更让民众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从篮球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川全运男篮更像是沙滩上的堡垒,头重脚轻,缺乏根基。他们缺乏篮球的土壤,只是将已经成熟的“大树”移植过来,即便精心呵护,结局也难言乐观。即便四川全运男女篮最终能够囊括金牌,也无法改变四川篮球本土化不足的现状。
如今的中国篮球,面临着外行指手画脚,内行集体失声的困境。从四川女篮的疯狂引援,到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运动会的连续举办,再到全运会男女篮的“任性”投入,四川似乎在下一盘棋,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或者愿意理解。全运会的本质,应该是属于全体中国体育从业者和观众的盛宴,而不是少数人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