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民
去乡镇采访,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过去何人何事时,总会加上一句“如果放到现在……”。放到现在会怎样呢?话未说完,其实已意味深长。
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多年前镇里有两辆公务车,却常被用于私事。他曾为协调一辆车去偏远村走访,硬生生等了两天。如今,公务车统一调度、全程留痕,APP申请、扫码用车、行程公开成为常态,公车私用的种种乱象,“如果放到现在,肯定行不通”。更显著的变化是,现在不少干部下乡选择电动车、自行车,有的干脆步行,“脚沾泥土”的走访,让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以前晚上饭局多,喝酒就是工作,不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有干部坦言,他曾为“办成一件事”,辗转三个酒局,喝到胃痛才勉强过关。如今,接待桌上只有“四菜一汤”的工作餐,甚至常常是干部自掏腰包吃食堂。从“无酒不成席”到“餐毕事就了”,他的脂肪肝慢慢消失了,陪酒喝酒的时间少了,陪伴家人、读书学习的时间多了。他由衷感叹,“以前那些饭局,如果放到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了。”
这样的感慨,俯拾皆是。曾经,诸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迎来送往讲排场等现象,不少党员干部觉得“这是惯例”“大家都这样”,甚至认为是“工作需要”“人情世故”。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后,一项项规定细化明确,一条条禁令清晰划定,很多以前看似平常的事,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一句“如果放到现在……”,是党员干部对纪律之弦日益绷紧的真切感受,更是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如果放到现在”的今昔之变,不仅是习惯之变、风气之变,更是观念之变、思想之变。基层干部普遍意识到,纪律不是“稻草人”,而是带电的“高压线”。一次超标的接待,一张违规报销的发票,一次不当的收礼,都可能让自己付出沉重代价。这种敬畏,催生了强烈的规矩意识,使得干部们在工作中自觉对标对表,生怕触碰红线。“如果放到现在”,印证了从“不敢”到“不能”再到“不想”的质变,是纪律真正严起来、立起来的生动体现。
毋庸讳言,个别干部“如果放到现在”的感慨中,也夹杂着一丝复杂情绪。有的干部对过往“宽松日子”心生留恋,觉得“管得太死”“束缚手脚”;有人担忧“抓党建会影响发展精力”;还有人担心“干得多、错得多”,将遵规守纪与干事创业对立起来。这些声音虽属少数,却值得警惕。事实证明,严管就是厚爱,正风才能促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生实事加快推进。纪律的“安全绳”,也成为发展的“助推器”。
改进作风最忌“虎头蛇尾”,化风成俗最怕“破窗效应”。“如果放到现在”的感慨,也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作风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当前,有些问题依然以变相和地下的状态存在着,比如,违规吃喝转入内部食堂、高档小区,“快递送礼”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定力,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对隐形变异问题深挖细查,进一步扎牢制度“笼子”,绝不让“四风”死灰复燃。
好风气望之无形,却润物无声。“如果放到现在……”,这句带着唏嘘与反思的感慨,承载着太多时代信息,也将慢慢沉淀为历史的记忆。有理由相信,只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这股清风必将吹得更劲、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