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补课班角落里,70岁的老人等待孙女下课,眼神里满是心疼与困惑。
“周一周三上初一数学课,周二周四上新概念英语课。”这个暑假,东北某城市五年级学生王清清几乎一半时间在补课中度过。当被问及假期感受时,她言语中流露出的失落很快被自我安慰取代:“好多同学都在补课,不补课的话,新学期开学会跟不上的。”
在“双减”政策实施四年后的今天,超前学习的风气在多地依然浓厚。小学生忙着攻读初中课程,有的甚至提前学完初二重点课程,孩子们过早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01 教育“军备竞赛”,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东部某沿海城市的一家辅导班里,出现了这样一幕:不少家长坐在课堂角落,和孩子一起听课、记笔记。“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文科生,现在初中数学有的题挺难,怕孩子学不会,我就跟班学习。”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妈妈坦言。
这位家长表示,除了上辅导班,回家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就在网上用AI软件查解法,自己看会后再讲给孩子听。“没办法,大家都在补,我们不补,孩子学不会怎么办?”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家长的无奈。
超前学习已蔓延至各个学段。在北方某城市,高二学生小徐的暑假补课计划从早上9点半排到晚上8点,整个暑期40天,补课天数超过25天。
“从高中开始孩子基本就没有寒暑假的概念了,一切都是为高考做准备。”家长张女士的话揭示了教育竞争的残酷现实。
02 囚徒困境:无人敢先停下的博弈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念让众多家长陷入了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自己本身不想让孩子这么累,也不愿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如果不补课,别人家补了,自家孩子就可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一位在校大学生的体验从侧面印证了这种困境的普遍性。他每周有4天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其中一名六年级学生已经在学习初中数学。“家长担心孩子上初中跟不上,让孩子提前学。”
这场教育的“军备竞赛”早已没有底线。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只能不断投入时间和金钱,试图为孩子争取微弱的先发优势。
而社会上一些舆论和培训机构的宣传,更是不断加剧家长的焦虑。部分机构为了招生,夸大超前学习的效果,营造“不超前学习就会落后”的氛围,让家长更加坚定地“豪掷千金”。
03 短期收益与长期损害,孰轻孰重?
超前学习真的能带来持久的优势吗?专家们对此持怀疑态度。
如果让孩子过早接触超出其认知水平的知识,一些孩子可能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更令人担忧的是,超前学习可能损害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听到的都是“已经学过”的内容时,他们很难保持专心听讲的习惯,这种损害可能是长期甚至不可逆的。
教育的本质被功利化的目标所遮蔽。当学习只剩下分数和升学,当童年被无尽的补课填满,我们是否思考过,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究竟会带来什么后果?
04 刹住“超前教育”的车,需要共同发力
整治超前学习现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首要的是继续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加大查处力度,严格规范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
东部某省教育厅近期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开展超前学习培训的机构进行关停整顿,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零起点”教学。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以优质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而家长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盯着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