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10日电 题:领队揭秘:广东跳水为何“未赢够”?
新华社记者周畅、马思嘉、程楠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跳水项目即将收官,广东队成绩亮眼:卫冕女子团体冠军,男团斩获全运会“八连冠”,女子个人全能摘金,包揽男子、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
坐拥老将谢思埸、陈艾森,中坚力量陈艺文、林珊,后起之秀黄博文、朱子锋、胡宇康、严思宇、黄建杰等,还有“超人气”选手全红婵,广东跳水队培养出了多位奥运冠军、为国家队持续输送人才。“粤军”为何这么强?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广东跳水队领队凌海婵。
今年54岁的凌海婵,小学二年级开始练习跳水,1982年加入广东省跳水队,是一名板台兼修的全能选手,曾斩获多项国内、国际赛事金牌。1992年退役后,她转型为教练,30多年来,培养出了劳丽诗、张雁全、陈艾森等多位奥运冠军。本届全运会搭档陈艺文夺得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的林珊,是她正在指导的队员。
“广东跳水队是前辈们、教练们一代代培养出来的。”从小队员逐步成长为教练、领队的凌海婵说。
广东跳水队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最早一批有跳水队的省份。“过去没有室内跳水场馆,大家都在室外训练。广东从5月到10月的气候都适合室外训练,比北方更具先天优势。”凌海婵说。
气候优势之外,广州、湛江、深圳等多个地市设有跳水选材基地,选材面广泛,为广东跳水人才厚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赢够”的广东跳水队,已开始着手准备下届全运会,凌海婵说:“我们的训练点多、体校也多,目前省级比赛有三四百人能参赛。全运会结束之后,我们就要深入各个体校,开始新一轮人才选拔。”
选出“苗子”后,如何提升技术、调整心态?教练团队至关重要。
凌海婵说,在广东队,教练员大都是从本队成长起来的,大家互相熟悉,沟通交流更容易。
“我之前的学生现在就在队里当教练,一代代传承。”她坦言,当教练就是要“靠时间去磨技术”,队员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上难度,还要打磨动作细节并兼顾美感。
在她看来,教练除了自身技术过硬,还要能因材施教,并时刻关注队员心理状况。竞赛之外,还要关注队员饮食起居、日常情绪,“既像家长又像老师”。
全运会赛场,广东跳水队员时常温馨互动。全红婵帮谢思埸带娃、在看台为队友加油,陈艺文会在没有比赛任务时用相机帮队友拍照,参赛选手时常亲切提到“谢哥”(谢思埸)“森哥”(陈艾森)等老将对自己的帮助和鼓励……
“我们的教练和队员之间很像家人。教练交流互助,队员新老传承,大家都会为了团队拧成一股绳。”说起队内氛围,凌海婵露出笑容,“其实,这届全运会包揽男、女团体金牌压力很大,但大家都齐心协力。虽然也会有失误,但都能互相补台。”
“团结”“像家人”“像兄弟姐妹”,也是队员们的共同感受。
“00后”何妍伟闯入本届全运会女子1米板决赛,赛后采访中就提到了队内前辈对自己的影响。“哥哥姐姐们训练时的那种韧劲和坚持,会让我感动。我们很多不会的地方,看他们亲自示范动作,就像有了教科书。”
谢思埸等国家队选手也持续反哺家乡队伍,将高水平技术和训练方式传授给小队员。“广东队是个大家庭。我希望每一个小队员都发展好,也愿意把经验都传授给他们,这种传帮带能让团队凝聚起来。”谢思埸说。
强大的后勤保障也是提升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队医、营养师等专业保障力量非常重要。”凌海婵说,随着技术进步发展,团队的营养、训练、康复都更加科学,队员练习时有保护带降低受伤概率,精良的拍摄设备便于随时回看总结训练情况。
在各方力量共同守护下,广东队跨越数十年的跳水传统得以传承。
十五运会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看台上,始终有广东队员观赛的身影。他们为各支代表队加油鼓劲的声音响彻赛场,是名副其实的优秀“气氛组”。
“我们队看台上最小的队员只有11岁。”凌海婵说,“每一届全运会、每一场比赛,都有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我们的小队员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可以不断提升和激励自己。希望我们能多输送优秀运动员到国家队,参加大赛锻炼、为国争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