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传统治疗中心(国医馆)。左图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医二院供图
不久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称“广医二院”)中医传统治疗中心(国医馆)正式投入运营,开展包括针刀、针刺疗法、手法复位等38项特色技术。这是该院依托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引领优势、汇聚中医名家,打造的专业化中医诊疗平台。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正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而中西医并重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方式。不过在多数西医主导的综合医院中,中医科往往较为“低调”,如何真正实现中西医深度融合,成为医院管理者要回答的命题。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广医二院给出了破局答案:不仅获评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科更是跻身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实现从“弱小学科”到“旗舰”科室的跨越,为综合医院的中西医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推进中西医结合,既不强求规模,又不盲目投入。”该院党委书记张竞之表示,医院通过发展中医科特色、增强制度保障、做好绩效引导,以“小杠杆”撬动资源整合,持续提升中医科的影响力、说服力与吸引力,推动中西医在深度融合中惠及更多群众。
破局
以优势病种打开突破口
广医二院从建院之初便成立了中医科,至今已有40年。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科在医院里都很“低调”。彼时还是中医科副主任的张竞之回忆,综合医院中医科常陷入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自觉“弱势”,另一方面又急于证明自己。
这几乎是所有综合医院中医科学术带头人的困惑。在三甲医院,中医科的定位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战略定位。在集采、医保支付方式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之后,中医科正在重新赢得医院管理者的注意力。
与其他医院“举全院之力办中医”不同,张竞之意识到,广医二院的发展重心并不是中医,所以不能盲目倾斜资源,而是要做强“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是综合医院走好中西医协同发展道路的第一张牌。
过去,中医科常被诟病“什么病都看,但说不出最擅长什么”,为改变这一局面,广医二院中医科开始聚焦“优势病种”,打造特色诊疗项目。
在内科方面,中医科以眩晕病作为突破口,将其分为脑源性、耳源性、颈源性、心源性等类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在外科方面,则聚焦“颈肩腰腿痛”,以中医正骨、针灸等特色技术开展保守治疗。
专病专治的实践很快显现成效。一名75岁女性患者膝关节疼痛长达5年,到广医二院就诊。常规对症治疗缓解疼痛后,仍存在左膝关节肿胀、功能受限等问题。中医科很快介入,证断为膝痹(寒湿阻滞证),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新融合软组织外科学理论,运用棍针探查、松解病变肌群,配合火熨疗法与康复锻炼,以中西医协同治疗最终帮助患者缓解了膝关节肿胀。
优势病种的突破,推动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广医二院中医科不仅提升了临床疗效,中医学科建设也不断取得新成绩。2015年被评为广州市“十二五”中医正骨重点专科、2017年获评广州市中医护理重点专科、2019年被评为广州市“十三五”中西医结合眩晕病重点专科,2024年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年入选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并获立国家、省市多项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少即是多。张竞之说,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医院结合现代医学最新发展成果与专科特色,主动选择“减脂增肌”,重点发展优势病种,既为中医发展探索新路径,又给群众带来了便捷。
破壁
从“边缘学科”到“平台科室”
中医科的名声不胫而走。今天,广医二院中医科与西医科室的壁垒,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促进中西医结合,不仅是让中医科变强,还要把它变成共享平台。”张竞之提出了“平台科室”的想法,在全院临床科室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真正实现中西医协同。
这是综合医院走好中西医协同发展道路的第二张牌。很快,广医二院中医科从一个独立科室,转型为全院共享的“中西医协同平台”,将中医服务嵌入各科室的诊疗流程中,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协同”的转变。
目前,广医二院58个临床科室中,超50%的科室挂牌“中西医协同科室”,中西医专家开展会诊、联合查房、共管病人,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在神经内科等科室,中医每天下午会到病房为患者针灸。在神经外科ICU的脑出血患者中,也有超50%患者在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
张竞之介绍,若院内其他科室患者有中医治疗需求,无需额外挂号——只要主管医生判断其适配中医治疗,就能直接“下单”,由中医科医生上门服务,整个过程像“滴滴接单”一样便捷。
相互交流,才能带来人心融合。
早在几年前,张竞之担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时,他便牵头推进“西学中”培训,累计为全院150余名西医医生开展中医培训。这两年,他又牵头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学院、继教学院,为医院西医科室护士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将中医理念、疗法融入日常护理工作。
如今,广医二院的中西医协同模式,正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前不久,62岁的何先生因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到广医二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该院神经内科为他实施溶栓手术后,邀请中医科专家到临床开展中西医协同治疗,中医科医生辨证患者为“痰浊阻络”,为他采用针刺治疗并开出了豁痰开窍、活血化瘀的汤剂。
在三天时间里,两个科室相互配合,神经内科通报影像学变化和血流指标,中医则根据舌脉及症状调整针刺方案和药方。此后,何先生肢体力量明显恢复,语言功能改善,出院时已基本自理。
为了让协同机制真正落地见效,广医二院还在绩效分配上做了精细化设计,有效保证各科室参与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延长了综合医院开展中西医协同诊疗的“保鲜期”。
破茧
科技赋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以现代科技之刃,雕刻中医药之美,这是综合医院走好中西医协同发展道路的第三张牌。
张竞之说,中医人需要借鉴科技招式,解决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卡脖子”问题,才能让更多人认同、使用和传播中医药文化。
开展科学研究,便是现代中医人的历史使命。从前,不少人认为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只要看好病就行,主动“放弃”中医药科学研究,广医二院也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突破。
然而,科研与临床唇齿相依。张竞之认为,作为临床医生,对临床上的痛点更有感受,此时开展科研不仅能反哺临床,也能提升学科影响力。因此,多年来他坚持培养团队的科研能力,促使年轻医生将其个人职业规划与科研成果紧密结合。
在科研管理上,该院中医科以心血管领域为主要方向,让不同专业领域医生发挥特长的同时与科研主线保持关联,确保团队科研具有延续性,“如滚雪球一样持续积累动能。”张竞之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历经十年,医院中医科的科研工作实现了从“不愿做、做不了、做不成”到“必须做、可以做、能做好”的根本转变。2015年以来,广医二院中医科共获得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医院科研“浓度”最高的科室之一。科室后起之秀涌现,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现拥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1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广东省名中医2名、广东省卫健委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名、广东省科技厅特支计划青年人才1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5名。
“不砸钱、不砸人”,张竞之坦言,中医科破解“资源困局”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配置有限资源”放大杠杆效应——以绩效设计激活协同动力,以平台科室打造协同机制,以科学研究夯实学科根基,最终实现良性发展,让患者和医生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好。
■对话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张竞之:
推进中西医并重
要让疗效多说话
问:广医二院是一家综合医院,在推进中西医协同时,难免会遇到“中西医之争”,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竞之:中西医争论历来就有,这是很正常的。而且适当地争论是好事,能让大家反过来审视自己的不足。我的主张是求同存异,根本目标是为患者解决问题。
比如,青少年骨折可通过中医手法复位后使用小夹板固定,痛苦小且不影响生长;而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则要西医手术后上钢板更稳妥。“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对患者益处最大的疗法,才是最好的。
问:作为广东省中西医旗舰医院,广医二院在推动中西医结合方面有哪些经验分享?
张竞之:其一,靠“软实力”为中医科打好根基。作为综合医院,我们没有余力投入太多资金、资源来建强中医科,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提升影响力、说服力与吸引力,为推动院内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
其二,靠顶层设计促进中西医“真融合”。要通过系统化的管理体制与绩效分配策略,确保中西医不是“表面结合”。比如在西医科室挂牌“中西协同科室”,实行联合查房、患者共管等。
其三,靠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要立足医院强势科室,在这些领域深推中西医结合,让中西医在优势学科里互补。避免和其他医院“撞赛道”,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医疗服务,真正匹配临床需求。
撰文:刘汉能 黄锦辉 许咏怡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