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马斯克发布IRON,还有"真人伪装"的争议吗?
创始人
2025-11-08 01:41:19

文 | 沈素明

2025年11月5日,小鹏的AI DAY,当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以一个令人惊叹的姿态走上舞台时,它没有获得想象中的雷鸣掌声,却引发了全网的大规模质疑。

它以一种极其自然的“猫步”亮相,脚踝的被动自由度带来的足弓弹性,肩部“灵动双球”展现的类人姿态,以及覆盖全身的柔性皮肤,都让它看起来太像一个人了。这种高度的拟人化,不仅没有带来赞叹,反而引发了集体性的警惕和不信任:

“这绝对是真人套壳!” “100%是演员穿着机器人服装,步态太丝滑,违背机械常识。” “为什么发布会上不敢展示内部结构?缺乏透明度就是心虚。”

小鹏创始人何小鹏不得不紧急在直播中回应,最终通过“剪开机器人”的方式,露出里面的机械结构和全固态电池,以强硬的、近乎屈辱的方式来完成“自证”。他哽咽的言语中,透着无奈。

这场争议本身,正是对心理学上“恐怖谷效应”的现实演绎。当一个机器太像人的时候,它所得到的不是接纳,而是本能的反弹和质疑

但如果我们跳出小鹏这一具体事件,做个假设

如果发布IRON的不是小鹏,而是特斯拉?不是何小鹏,而是马斯克?

还会有人质疑它是“真人伪装”吗?还会需要“剪腿自证”吗?

我的答案是:很可能不会。

这不是因为马斯克的技术一定比小鹏更好,而是因为:在AI、机器人、乃至一切前沿科技这件事上,马斯克已经被相信了,(何)小鹏还没有。

这暴露了一个真相:中国AI面临的真正挑战,早已不再是技术上的追赶,而是一个全球范围内信任不对称的巨大难题——我们做得再好,别人也不相信。这种信任的稀缺,正在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商业上的障碍

这种信任的差异,并非空穴来风,它体现在三个关键的商业领域,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和能实现的价值

对比小鹏 IRON 与特斯拉 Optimus 在公众舆论场上的待遇,其差距是惊人的。

小鹏 IRON 在技术上硬核配置齐备,62个自由度、22-DOF灵巧手、仿人脊椎,但它获得的却是“你真的能做出这个吗?”的质疑。而特斯拉 Optimus,即使早期的 Demo 步态并不完美,它获得的第一反应却是“马斯克又牛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反的反应?

因为马斯克和特斯拉已经用 SpaceX、FSD(全自动驾驶)等产品,用超过十年的时间,积累了一笔巨大的“信任资产”。这种资产意味着,当他们发布新东西时,公众会给予一种“相信它能做到”的预期。这种信任,为他们的产品带来了极高的品牌溢价高定价能力。而小鹏,虽然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深厚,但在通用人形机器人这一全新领域,尚未完成全球范围内的信任建立。

这种信任资产,在危机时刻就成了“信任保护伞”。当质疑发生时,马斯克有整个生态、有全球媒体的背书来消解,而小鹏却不得不以自证来应对质疑。

信任稀缺,在企业级(B端)市场的体现更为直接。

想象一家大型中国制造企业要引入AI质检系统,如果面对的两个方案:中国方案技术成熟、价格便宜30%;美国方案技术相仿,但更贵。最终,往往是美国方案胜出。

这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

·责任可推卸:如果选择了美国方案,系统出了问题,决策者向上级汇报时,可以将问题归结为“我们选择了全球公认的行业标杆,这是技术探索的代价”,决策风险和问责压力就小。

·决策的可质疑性不同:如果选择了中国方案,系统出了问题,决策者面临的质疑是:“为什么不选那个稳妥的美国方案?是不是为了省钱而冒了风险?”决策者自身承担的风险大得多。

因此,企业宁愿多花30%,也要买一个“风险可控、责任可转嫁、全球公认”的AI方案。这30%多花的钱,买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决策者的“安全感”和对未来问责风险的对冲。

最终,信任差距体现在估值上。全球投资人对美国 AI 公司的估值倍数高企,而中国AI公司,即使技术指标相似,却要面临“信任不足”带来的估值折扣。这不是因为技术差,而是因为投资人对未来的信心和信任不同:他们相信美国 AI 公司能将技术转化为全球商业的成功,但对中国 AI 公司,必须打一个问号

这种信任的不足,无法归咎于任何一家企业,它有更深层的历史和结构性原因。

信任不是靠一次发布会就能建立的,它是一个长期兑现承诺的过程。

OpenAI 的 GPT 系列,从 1.0 到 4.0,走了五年多的时间。用户不是因为看了一篇新闻稿就相信它,而是因为他们用了五年,从最初的怀疑到习惯,再到现在的依赖和付费

中国的大模型热潮,全面爆发不过两年时间。我们跑得太快,产品迭代极速,但这恰恰造成了一个信任上的“时间悖论”:你跑得再快,用户也需要时间来观察和验证你的长期可靠性。时间是建立信任最基本的原材料,它无法被加速,更无法被金钱购买。

一个 AI 产品能获得全球的信任,它不是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它是一个巨大生态系统的代言人。

美国 AI 的背后,有 MIT、斯坦福的学术背书;有红杉、a16z 的资本背书;有微软、谷歌作为基础设施的应用背书;更有全球媒体的持续报道,形成了信任的放大

中国 AI 的生态也有,但全球影响力和密度还不够。这导致当小鹏发布 IRON 时,它缺乏全球生态的信任放大。它必须独自一人承担起证明技术真实性的任务。信任,不是一家企业能建立的,它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合唱

信任的终极来源,是真实的、大规模的商业成功,是用户愿意用真金白银来投票的结果。

美国 AI 的验证是硬核的、付费的:ChatGPT 的订阅、特斯拉 FSD 的付费车主、英伟达 AI 芯片的全球抢购。用户和企业愿意用投入来表达对 AI 可靠性和价值的长期信任

中国 AI 的验证在用户数量上庞大,但在付费意愿和大规模部署上仍有差距。很多用户愿意免费试用,但不愿意为服务付费;很多企业愿意试点,但不愿意大规模部署。真正的商业验证,是把“能做”转化为“被认可”的那临门一脚。

面对信任不足,中国 AI 供应端的核心挑战,已从“技术挑战”转向“管理挑战”:如何管理客户的风险感知和建立信任?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不能被动等待时间。我们需要在管理端采取行动,将对稳定性、可解释性、责任归属的承诺,融入到每一个产品和服务的细节中。

B端企业决策者最害怕的,是不可控的“黑盒”带来的风险。中国 AI 供应商必须将重点从强调技术领先,转移到管理企业客户的安全感上来。

这意味着,要敢于将责任前置:

·长期稳定性管理:避免急于扩张,先找到一批标杆客户,签订长期的、严格的SLA(服务等级协议)。要用真实运行时间远低于行业平均的故障率来证明可靠性,而不是实验室数据。这是在用管理手段,对抗“时间积累不够长”的劣势。

·构建可追溯的透明度:即使是复杂的模型,也要为客户提供一套清晰的问题定位工具和故障快速响应流程。要让客户知道,如果系统出了问题,责任边界在哪里,能在多长时间内找到原因并修复。这种对风险的掌控感,才是企业采购决策中最重要的考虑。

·承担风险的承诺:中国 AI 供应商必须有勇气明确责任承诺,指出在哪些故障范围内,由供应商承担全部或部分的经济损失。这种“共担风险”的姿态,才能真正回答企业决策者对中国 AI 的“不放心”。

在通用大模型和通用机器人这种信任壁垒已建成的赛道上,不能硬碰硬。中国 AI 供应端必须用管理的智慧,进行战略聚焦,找到那些美国AI “做不好”或“不愿意做”的领域。

·本地化的深度优势:针对中文金融、法律、地方文化语境的深度垂直 AI,以及出于数据安全和监管要求必须进行本地化(On-Premise)部署的场景。这是中国 AI 的天然优势,也是美国巨头难以全面覆盖的领域。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将自己定位为“AI 赋能伙伴”。利用本地团队和时区优势,提供比国际巨头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强的定制化能力、更深入的业务理解。这种长期陪跑、共同成长的服务模式,是在缺乏生态背书的情况下,积累个体客户信任最有效的方式。

小鹏 IRON 的“真人伪装”争议,最终会随着技术落地而成为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中国 AI 已经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但我们必须用一流的管理来匹配我们的一流技术。

如果是马斯克发布 IRON,还会有争议吗?答案的“否定性”,这提醒我们信任的来之不易。马斯克用了二十年,建立了一个可以透支的信用额度。中国 AI 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不能指望靠一次技术上的闪光,就瞬间抹平十几年的信任差距。

信任是长跑,不是短跑。未来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算力、算法或自由度的竞争,而是谁能更有效、更真诚、更系统地管理客户的安全感、可控感和责任感的竞争。

小鹏 IRON 所面对的质疑,正是中国 AI 走向全球舞台前,必须要经历的信任“成人礼”。我们必须正视这种不信任,并用时间和真诚的管理承诺,来赢得世界的尊重与信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相当强大的骂人的话不带脏字 日... [经典1]:过节了,送你一副对联: 上联:树不要皮,必死无疑 下联: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横批:人之贱...
经典的骂人歇后语(鼻孔喝水—够... 强盗画影像——就你那副贼形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春哥敲...
英文短句也给力,无奈时可以这样... I can’t take you any more! 我再也受不了你啦!Get away from ...
用优雅英文对付人,英语骂人的话... I wish I had never met you. 我真后悔这辈子遇到你!I’m sick of...
搞笑的骂人短信整人幽默信息 幽... 谢谢你在我最失意的时候陪伴着我,在我最须要帮助的时候拉了我一把,千言万语诉不尽,只想告诉你:自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