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1702篇原创文章
未来商超调改真正的挑战在于,它们能否靠自己的模式和产品留住顾客。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一年过去了,超市调改的故事还没熄火。
永辉超市在前不久的供应商大会上透露,102家调改门店的顾客净推荐值(NPS)平均超过40%,客流提升80%,盈利水平超过过去五年最高值的门店占比超过六成。物美也宣布,年底前“胖改”门店数量将达100家。
不过,热度与盈利之间往往并不同步。热闹的宣传之后,真正能够检验成果的,是上市公司的三季度财报。距调改一年,这是最能客观反映成效的时间点。
自去年4月,步步高最早“拜师”胖东来,5月永辉跟进,7月中百、新华百货加入。胖东来的“调改”之所以在行业内被热议,是因为它牵动从薪资制度、服务细节到供应链、货架、商品结构等全链条的重构。
对传统超市来说,这几乎是一次系统性换血。短期效果显著,门店里顾客多了,销售额也跟着回暖。
然而,当这些变化被压进财务报表,故事的走向就不再轻松。
10月28日,中百集团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5.52亿元,同比下降19.41%;归母净利润亏损5.8亿元,同比下降74.83%;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4.85亿元,同比下降44.56%。
如果单看第三季度,中百的营收19.34亿元,同比少了两成;净亏损3.2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亏七成多。
公司解释,主要是行业竞争激烈,消费习惯变化,线上购物比例提升,折扣店、会员店扩张,客流被进一步分流;同时,公司关停了无力扭亏的门店,带来一次性损失,人工成本、折旧摊销等固定费用也增加,亏损扩大。
尽管前三季度毛利率稍微升到22.56%,比去年高了不到一个百分点,但净利率从-4.08%跌到-8.86%,经营效率继续走低。
永辉更是承压。截至9月底,全国450家门店中已有222家完成调改,改造进度已近一半。但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24.34亿元,同比下降22.21%,净亏损7.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32亿元。
永辉称,一方面,由于零售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消费者习惯改变、对购物体验、商品品质等要求更高,公司客流、客单出现一定下滑;另一方面,公司主动进行门店优化调改,对潜力门店进行关店改造的同时,淘汰关闭了部分尾部门店。
而高鑫零售的数据,同样给市场敲了警钟。10月20日,大润发母公司发布盈利预警:截至9月30日的半年净亏损在1.1亿至1.4亿元之间,而去年同期公司仍盈利2.06亿元,盈亏的转变凸显了传统大卖场模式的压力。
唯一能笑出来的,恐怕只有步步高了。
其前三季度营收31.94亿元,同比增长26.48%;归母净利润2.26亿元,同比下降近九成,但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一次性确认了重整收益。剔除这一因素,今年主营业务营收和扣非净利润都有所提升。现金净流量达到3.99亿元,同比大增260.89%。
把几家公司的成绩单放在一起,结论并不乐观。门店改造带来的现场热度,并没有同步转化成盈利。
更现实的是,在客流被持续分流的当下,即便“胖改”在单店层面能提升体验和客单,但要抵御其他业态的系统性冲击,并在短时间内修复整体盈利能力,考验的远不止卖场里的细节。
2
胖东来模式是否有效?单看门店的数据,答案是肯定的。
经过改造的几家公司都对外表示,调改后的门店销售额有所上涨。
永辉在官网披露,10月调改店客流平均增长80%,超过六成进入稳定期的门店盈利水平创下近五年新高。102家调改门店的顾客净推荐值均值超过40%。国庆和中秋双节期间,调改店整体销售额同比翻倍,部分爆款单品销量同比增长10倍以上。
步步高的公开表态更直接,持续学习胖东来做法,对潜力门店进行调改、发展自有品牌,推动整体经营质量升级。截至9月21日长沙洋湖荟聚店恢复营业,公司已完成20家门店改造,这些门店销售额提升五至六倍,客流增加三倍,客单价显著提高。
从单店表现看,胖东来的“学徒”在开业时,都搭上了业绩的快车。但从整体营收表现来看,显然与所谓的“回暖”还有一定差距。
问题不在于不学。无论是货架布局、服务细节、商品结构,还是一直被外界批评的员工待遇,这些改造内容几乎都按胖东来的方式做了,但财务表现依然落后。
原因之一就指向供应链。
据悉,在供应链方面,永辉超市公司取消传统 KA 模式,推行裸价直采,将账期从 90 天压缩到 45 天,并集中与约 200 家核心供应商合作,大幅减少中小供货商数量。目标是直接与厂家谈价,降低采购成本。
但对此,供应商反应并不一致。一位乳制品供应商告诉《灵兽》,直采模式确实缩短链条、降低成本,但压缩账期、降价幅度过大,会影响现金流周转,供应商需要提前准备资金,压力不小。
同时称,这种模式“很难长期维持”,因为价格压得太低,只能通过缩减包装规格、减少产品种类来应对,“这样做利润薄、销量也不一定好。”有业内人士补充,品类一旦减少,卖场的吸引力就会下降,部分商品上架后销售停滞,库存占用和周转成为新的问题。
除供应链调整外,改造门店本身也是高投入。根据媒体报道,目前永辉超市单家门店的调改投入从500万元至800万元不等,也有部分规模较小的店面费用在300万元。同时,永辉推行员工分红,2025年1月至8月,永辉41家“稳态调改店”已向一线员工发放奖金与分红超3100万元。
在当前销售承压的情况下,这些额外支出增加了资金周转难度。关停无力扭亏的门店,还会带来赔偿、租约解除等成本,而部分商品的降价策略也在压缩收入。上述业内人士向《灵兽》分析,亏损并非单纯源于调改失败,而是公司整体收入下降快于调改店收入的增长。
投入增加的同时,效率提升并不明显。永辉基层员工工资集体上调,而物美在改造中也扩大招聘,但岗位和流程基本不变,人工成本上升而单位产出未提高。此外,跨区域调货在全国分散布局的门店中损耗率偏高,尤其是生鲜品类,运输损耗直接让毛利率下降 5 至 8 个百分点,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由此一来,从短期看,调改确实能让部分门店快速回暖,但若供应链整合、成本控制和效率优化无法同步推进,单店的亮点很难逆转公司整体的盈利压力。
3
关于超市调改到底能不能改出成绩,外界一直存在分歧。
有观点认为,从改造门店的短期销售表现来看,胖东来的标准化操作足够复制到更多城市;也有人提醒,财报上的数字才是终局判断,至少目前亏损的现实并没有被根本扭转。
要判断市场对调改评价是否过高,先要搞清楚门店改造带来的客流效应是否持久。
在开业阶段,噱头十足的单品往往能迅速带来人气。永辉的“核桃乳酪面包”曾让顾客排起长队,但这种热度往往难以延续。部分胖东来自有品牌已在主流电商平台上线,对习惯线上采购的消费者来说,门店的新鲜感很快消失。商品品类间的差异度不高,也让人觉得“一次就够”。
从市场反馈看,不少永辉胖改店在经历开业短期爆发后,逐步回到常态。新顾客尝鲜后认为商品并无特别之处,而老客群——尤其习惯传统卖场、亲自挑拣果蔬的人——面对突然“精致化”的卖场环境,并不完全买账。热度消退后,才是真正能看出改造成效的时刻。
业内有声音指出,零售改造的关键在于复购,而不是前三个月的冲量。永辉在调改中大量引进胖东来自有品牌,这种模式的风险是门店沦为单一品牌的经销通路,过度依赖上游供给。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现场体验也出现分化。一些顾客在胖改店里遇到腐烂水果、试吃台空置、甚至买到不新鲜的烘焙品。有评价直言:“细节差距很明显,并非摆几个洗漱用品就能成‘胖东来’。”还有人抱怨取消了散装蔬菜和鸡蛋,觉得价格和定位都在攀升。
然而,在一些城市,即便抱怨不断,仍有顾客希望门店不要关张——在本地,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超市。
在零售行业,人流和复购是决定营收的基石。对于仍在亏损的几家“学徒”,如果要真正扭转局面,不能只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面。
事实上,它们已经开始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向。永辉在商品结构上引入三层定位——大牌尖货、定制商品与品质永辉,并推进供应链优化,淘汰率超过四成。自有品牌是未来重点,计划明年推出百款新品,三年内打造百个年销过亿的爆品。
步步高则推出自有品牌 BL(Better Life,Better Love),截至 9 月底已有七十多个品类上架,涵盖食品、清洁和日用品。公司强调,从原产地直链到工厂,配合国标检测,确保安全与性价比,这些产品在不少细分品类的销售榜单中位居前列。
或许,真正的挑战在于,当它们不再被称作“胖东来学徒”时,能否靠自己的模式和产品留住顾客。 (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