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综艺跨圈层传播的核心难题,阐述《说唱新世代》《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不同类型爆款综艺如何突破“粉丝自嗨”困境,通过挖掘代际共通议题、适配多元表达形式、平衡核心价值与创新手法,实现从垂直圈层到全民共鸣的跨越。结合真实案例解析“共通价值锚定”“双向内容适配”“风险规避策略”三大破圈逻辑。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当《说唱新世代》让大爷大妈为“反校园暴力”的歌词点赞,当《中国诗词大会》成为00后与父母的共同话题,当《国家宝藏》让历史爱好者与追星族在弹幕同频互动——综艺的跨圈层传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能真正打破“粉丝自嗨”“圈层割裂”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圈层壁垒的核心,是受众审美、认知、兴趣的天然差异,而破圈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同群体的“共通价值点”,用适配的内容形式实现自然渗透。
一、圈层壁垒的核心是什么?
综艺的圈层壁垒,本质是“认知鸿沟”与“情感隔阂”的双重叠加。不同圈层的受众,有着截然不同的信息接收习惯和价值偏好:年轻圈层追捧个性表达、潮流文化,中老年圈层注重情感共鸣、正向价值;粉丝圈层关注偶像动态,普通圈层在意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说唱新世代》(2020年)开播前,说唱综艺被贴上“小众、叛逆、圈层化”的标签,受众集中在18-25岁的年轻群体。而节目之所以能打破壁垒,关键在于戳破了“认知鸿沟”——没有一味追求炫技和diss文化,而是将“校园暴力”“职场压力”“环境保护”等全民关注的社会议题融入歌词。当选手Subs演唱《画》,用“我想画个安全的地方,没有暴力的墙”直击校园暴力痛点时,不仅年轻观众产生共鸣,许多家长也通过孩子的分享观看节目,留言“原来说唱也能传递正能量”。节目最终播放量破30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0亿,30岁以上受众占比从开播时的12%提升至38%,印证了“共通议题”是打破圈层的第一步。
反之,某节目因过度聚焦“圈层黑话”“帮派文化”,让非说唱爱好者难以理解节目语境,导致收视持续下滑,30岁以上受众占比不足8%,沦为“粉丝自嗨”的典型。这说明,圈层壁垒的核心并非“受众差异”,而是节目是否提供了“共同入场券”——让不同群体都能在内容中找到熟悉的情感或认知锚点。
二、不同圈层综艺如何双向破圈?
跨圈层传播不是“单向渗透”,而是“双向适配”。年轻向综艺要降低中老年受众的理解门槛,传统向综艺要贴合年轻人的表达习惯,才能实现“两边都讨好”。
文化类综艺《中国诗词大会》(2023年)作为老牌IP,曾面临“受众老龄化”的困境。节目通过两大调整实现双向破圈:一方面,保留“诗词接龙”“飞花令”等经典环节,满足中老年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加入“00后选手对决”“诗词+短视频”互动玩法,让年轻选手用rap演绎《将进酒》,用vlog记录诗词背后的故事。节目还邀请流量明星担任“诗词传播官”,在抖音发起,吸引年轻用户参与。调整后,节目收视份额突破3.2%,18-25岁受众占比从15%提升至42%,成为全家围坐观看的“国民综艺”,既守住了文化内核,又赢得了年轻市场。
亲子类综艺《爸爸去哪儿6》(2023年)则打破了“亲子圈层”的局限,从“明星带娃日常”升级为“家庭成长观察”。节目不仅记录萌娃的可爱瞬间,更聚焦“隔代教育”“单亲家庭相处”“二胎关系”等全年龄层关注的家庭议题。当嘉宾吴尊与女儿讨论“性别平等”,当实习爸爸与留守儿童建立信任的过程被真实记录,节目引发了未婚年轻人对“家庭责任”的思考,中老年观众对“教育方式”的热议。节目豆瓣评分8.1,非亲子受众占比达56%,证明亲子综艺的破圈密码,在于从“小众育儿场景”延伸到“全民家庭情感”。
三、破圈如何避免“两边不讨好”?
跨圈层传播的最大风险,是“为了破圈而破圈”,导致核心受众流失、跨界受众不买账。避免“两边不讨好”的关键,是“守住核心,适度延伸”——不丢弃圈层综艺的本质特色,只在表达形式、话题维度上做适配。
《国家宝藏》(2023年)作为文化类综艺的标杆,破圈从未脱离“文化内核”。节目始终以“文物解读”为核心,邀请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用情景剧演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但在呈现形式上持续创新:加入“文物拟人化”短视频、“线上文物修复”互动游戏,让年轻观众通过趣味形式了解历史;邀请历史学者、非遗传承人现场解读,满足专业受众的深度需求。这种“核心不变,形式创新”的模式,让节目既收获了年轻观众“历史原来这么有趣”的好评,又得到了文化界“传播专业且严谨”的认可,四季豆瓣评分均保持在8.5以上,成为跨圈层传播的典范。
而《花儿与少年4》(2023年)的破圈失败,则源于“核心迷失”。节目原本以“明星旅行探险”为核心,受众集中在年轻群体,却为了吸引中老年观众,强行加入“养生知识科普”“传统文化讲解”环节,导致内容割裂——年轻观众觉得“无聊说教”,中老年观众觉得“旅行不纯粹”,最终收视惨淡,豆瓣评分仅4.2。这说明,跨圈层不是“元素堆砌”,而是“有机融合”:让跨界元素服务于核心内容,而非强行植入。
四、跨圈层传播的长效密码是什么?
短期破圈靠话题和形式,长期留存靠“价值共鸣”。真正能跨越圈层、持续传播的综艺,都能传递超越圈层的普世价值——比如亲情、成长、责任、梦想,这些情感是所有受众的共同追求。
《说唱新世代》的长效传播,不仅在于话题热度,更在于传递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节目中的选手并非只唱个人情绪,而是用说唱关注社会现实:探讨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的《我不想死在二十岁》、关注外卖骑手的生存状态的《早点早点》、反对性别歧视的《她和她和她》,这些作品让说唱从“个性表达”升级为“价值传递”,既打动了年轻观众的同理心,也让中老年受众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节目结束后,相关歌曲仍在各大音乐平台传唱,成为校园、公益活动的常用曲目,实现了“节目播完,价值延续”。
《中国诗词大会》的长效密码,则是“文化自信”的普世价值。节目通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选手同台竞技,展现了诗词文化的包容性——农民选手用方言背诵古诗,外卖小哥分享诗词与生活的联结,让观众意识到“诗词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而是每个人的精神滋养”。这种价值传递,让节目不仅成为娱乐产品,更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持续影响着不同圈层的受众,推动诗词文化走进日常生活。
结语:破圈的本质是“找到共通的人心”
从《说唱新世代》的社会议题共鸣,到《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价值传递,从《国家宝藏》的趣味形式创新,到《爸爸去哪儿6》的家庭情感延伸——6档爆款综艺的破圈逻辑,最终都指向“人心”。圈层壁垒看似坚固,实则抵不过共通的情感与价值。综艺打破圈层的关键,不是刻意讨好某一群体,而是找到不同受众的“最大公约数”: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传递中老年认可的价值;用专业的内容内核,搭配全民易懂的表达。当综艺既能让年轻观众看到个性与创新,又能让中老年观众感受到温暖与正向,既能让核心受众找到归属感,又能让跨界观众产生认同感,自然能实现全民向传播,成为跨越周期的经典IP。
这,正是综艺跨圈层传播的终极密码——不是打破圈层的边界,而是构建人心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