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网上关于贸易战的讨论又热起来了。
很多人还在纠结,美国今天又制裁了哪家企业,明天又限制了什么技术。感觉咱们一直在被动挨打,对吧?
但如果你把眼光拉远一点,看看整个棋盘,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场看似由美国主导的贸易战,中国好像越打越有章法,甚至正在悄悄“赢”回来。
为啥这么说?咱们今天就来聊点实在的。
拜登政府刚上台那会儿,特别喜欢用一个词,叫“小院高墙”。
啥意思呢?就是说,美国那些最顶尖的技术,比如先进芯片,我得砌个高墙围起来,好好保护。但院墙外边,咱们该做生意还是做生意,别影响大家发财。
听着挺聪明,对吧?既保住了核心技术,又没把事做绝。
但问题是,你院墙再高,人家不跟你玩了,直接去挖你的地基,你怎么办?
中国就没按这个剧本走。咱们没去硬碰高墙,而是直接亮出了几张让美国和欧洲都头疼的王牌。
第一张牌,大家都很熟悉了——稀土。
最近中国对稀土出口管制一升级,好家伙,全球稀土价格立马就得涨。你想想,那些号称要“摆脱中国依赖”的西方国家,他们的工厂成本是不是就上去了?竞争力是不是就下来了?
这还没完。今年早些时候,就因为稀土供应紧张,从美国到印度的汽车生产线都停过工。这玩意儿就像工业的“维生素”,缺了真不行。
如果说稀土是“范围攻击”,那第二张牌,就是“精准打击”,而且这一下,直接把欧洲给打懵了。
主角是一家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总部在荷兰,但背后是咱们中资控股。
十月初,荷兰政府找了个借口,说这家公司“治理有问题”,直接给接管了。这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换以前,咱们可能也就是强烈谴责一下。
但这次,北京的反击又快又狠。直接宣布:暂停安世在中国东莞封装的芯片出口!
这一下可不得了。根据媒体报道,欧洲49%的汽车制造商、86%的医疗设备企业、95%的机械工程企业,全都在用这些在中国封装的芯片。
你想想,欧洲一半的汽车厂,九成的医疗设备,都得用这芯片。中国这边一暂停出口,整个欧洲的制造业都得“歇菜”。
这下可好,美国想拉欧洲一起搞“小院高墙”,结果墙没砌起来,自己人先被“断供”了。荷兰政府现在估计正满世界找人说和呢。
说到这,你就明白中国为啥能“赢”了。因为咱们的思路,已经彻底变了。
以前可能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讲究个对等报复。
现在呢?是让你离不开我。
早在2020年疫情的时候,咱们就定下了一个战略,叫“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
说白了,就是让全世界的工厂,都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你越是想“脱钩”,我就越让你“钩”得更紧。
美国以为疫情后,大家都会从“即时生产”变成“以防万一”,把供应链搬回本国。
结果呢?中国这边一点点放出稀土供应,牵制着海外制造商的鼻子。那些跨国企业为了活下去,反而更离不开中国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了。
“即时制”这个美国发明的模式,反倒成了中国手里的王牌。
那未来会怎么样呢?
在我看来,这场博弈,已经从单纯的科技战,彻底升级成了产业链的控制权争夺战。
谁能掌握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封装和物流的全链条,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所谓的“去全球化”,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世界不是在“去全球化”,而是在“再全球化”,只不过,新的中心在哪里,大家心里都有数。
美国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想找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都难。因为咱们经济体量太大了,任何制裁都会反噬自身。而咱们,则能找到那些让对手“痛不欲生”,自己却“影响不大”的“非对称打击”点。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芯片了。真正的较量,在那些看不见的矿山、工厂和物流线上。
这盘大棋,中国已经从被动防守,变成了主动布局。而这,才刚刚开始。